【楼市狂潮‧拆局】供应增、楼价仍高企? 真相原来是......

撰文: 李彤
出版:更新:

政府昨日(28日)公布多项楼市数据,其中未来3至4年一手私楼潜在供应量,再创纪录新高,达9.6万伙。表面上供应增加,需求不变,楼价理应回调,但差饷物业估价署的楼价指数却再度破顶。有学者分析,纵使一手供应增加,也不足够弥补二手楼萎缩量,整体住宅供应仍缺,惟若然时政府待一手供应达顶峰后撤辣招,二手盘同步释放,“到时两边供应一齐涌现,(楼市)会死!”

学者认为,单是一手楼供应升,不足够应付市场需求。(资料图片)

数字属假象 一手供应增难弥补二手萎缩

据运输及房屋局公布,未来3至4年一手私楼潜在供应量达9.6万伙,较去年第四季预测多2,000伙,即平均每年2.4万伙供应,接近97年前平均每年2.5万伙的水平,反映新楼供应,已逐步回复“合理”水平。

正常供应增多,需求又未有大幅度转变下,楼价理应持平、甚至回调,出现均衡点。然而,偏偏楼价续升,差估署楼价指数新报319.8,环比升2.07%,连升12个月,同比累升17.83%。

发展商将税项补贴转嫁消费者,楼价难跌。(资料图片)

浸大财务及决策系副教授麦萃才指,预料均衡点短期“唔会发生”。

他解释,现时的新增供应仅限于一手市场,二手供应在辣招政策下大幅萎缩,额外印花税下(ssd)投资者无利可图,双倍印花税(dsd)加上按揭成数低,用家换楼成本增加,故不论投资者或用家均欠缺卖楼的诱因,二手盘源被冻结。“一手供应点样增加,都唔及二手(供应量)萎缩的幅度”因此,实际上整体供应仍未能满足需求。

学者:辣招税促使楼价上升

与此同时,他又指税项才是楼价上升的主要原因,政府统计的楼价指数“存在误差”,因指数未有将税项纳入考虑因素,“政府加重税后,发展商表面提供补贴优惠,实际将税项此转嫁至消费者,将定价提高,令一手楼的价格升得更快,二手又跟随上升。”

麦认为,需求管理措施仅属短期,长远应由市场自行调节。“楼价始终都会跌,一手供应最终会多到足够迎合需求,惟届时政府才撤辣招的话,二手供应又同步释放,两边供应一齐嚟,(楼市)就会死。”

他又认为,加息非左右楼价升跌的主因,“加几厘息,每月供款先有少少影响,但而家问题系,畀唔畀到买楼份首付同税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