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发现江豚海龟病逝增 水质及垃圾皆影响 吁大众保护海洋生物
香港三面环海,蕴含丰富海洋生物,其中中华白海豚及江豚等鲸豚动物,更是为港人所知的珍贵受保护动物。不过城大海洋动物影像解剖研究组发现,在近五年间,江豚和中华白海豚等鲸豚动物,病逝的数字都有上升,其中江豚的死亡数字更比中华白海豚高十倍。
除了鲸豚,研究组亦发现海龟在香港水域病逝的数字都上升,大部分是被海洋垃圾导致疾病,或渔业活动导致意外逝世。
研究组希望,这些数字可勾起大众更为保育海洋生物:“有个认知就会去做,一齐保护佢哋。”
城大海洋动物影像解剖研究组发表2022年年度报告,年内香港一共有25条鲸豚搁浅,其中近八成为江豚,其余为中华白海豚以及其他品种的鲸豚。他们为当中21条鲸豚进行影像解剖,用仪器进行扫瞄及影像诊断。
影像解剖过后,他们发现鲸豚动物的死因较多因为疾病,在去年就有13鲸豚死于疾病,比人为因素或渔业活动多近三倍。病的原因就因为有寄生虫,分布在肺部、乳腺和尾鳍等位置,甚至在其体外依付著。
城大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学系助理教授葛展荣表示,他们都有调查寄生虫的传染途径:“好似有条江豚bb(婴儿)一出世就有寄生虫,我地透过影像解剖,知道佢可能受妈妈感染,再了解成个食竹链都可能关事,例如呢啲江豚可能食左有寄生虫嘅鱼而出事。”
海龟同受病患困扰 因海洋垃圾
同样受病影响的海洋动物还有海龟,特别是绿海龟。葛展荣指,去年渔护署总共发现6只绿海龟尸体,比2019至2020年的数字多近一倍。海龟尸体送予他们进行影像解剖及传统解剖后,他们发现5成缘海龟尸体都有发现海洋垃圾,“例如佢比啲渔网缠著,搞到郁唔到或者窒息,同样情况其实江豚都有。”
而船只撞击都是其中一个死因,葛展荣透过影像解剖,重现了另外一只绿海龟背甲所受到的创伤,两道伤口呈对称和平行,相信也是船只撞击而造成。“虽然疫情令高速船停驶,都少咗船撞,但系解剖过后都有呢个因素出现。”
研究不只解剖 更要出海而视
葛又指,影像解剖令他们对动物进行实体解剖前,已可以知道其内伤或身体状况,亦可令解剖人员避免受尸体的细菌感染,“不过永远等尸体解剖,我哋觉得唔足够,想行多一步去观察佢哋。”
这一步要如何行呢?城大健康一体化及政策应用研究中心科学主任钟易陶就是实行者,“自2020年起,我哋系香港首个团队定期喺大屿山水域进行鲸豚海上考察,利用相机同航拍机目测评估牠们的健康状况,目前以照片辨识法辨别到350个个体,过去两年我哋有重复见到70个个体。”
钟易陶指,他们会办认鲸豚的背鳍和身上斑纹,来记认个体鲸豚。除了年龄及性别等生活史,还会监测牠们的生物健康,例如创伤、皮肤病及寄生虫,也会长期监测已识别的个体,留意牠们,甚至是整个族群的健康状况和变化,“有时见到佢哋背鳍有裂开,或者有明显损伤,其实都已经知佢哋有问题。”
海上交通日增 研究组望大众认知保育
海上交通恢复,研究组希望透过今次分享过往9年收集海洋生物的健康状况数据,冀政府制订海洋动物的保育措施时提供基础及科学根据,期望社会复常的同时,搁浅数字不会“复常”。
城大健康一体化及政策应用研究中心一级事务主任徐振乐表示,希望他们研究的数字可以令大众有认知去保育,“想其他单位或政府睇完,都可以有方向,比大众知道有保育的心态,当佢哋要有认个知就会去做。”
葛展荣指,可以观察政府在江豚及中华白海豚出没的位置设置海岸公园的状况,“例如中华白海豚多出现喺南大屿大澳、分流同鸡翼角等地,可以睇政府set咗海岸公园有无成效;而江豚活动范围就大啲,由西贡、港岛南、长洲等地都有,渔护署都有去计算佢哋数量,但佢哋流动得快,好难数得晒。”
钟又称,将会尝试一个方法,“可能海豚会喷气时,我哋就收集佢呢啲水气,分析佢有无肺炎。”
而徐振乐都希望,将来亦会有更多研究团队、环保团队、政府、商业及私人机构的合作和交流,甚至推广至周边地区,“始终海洋动物唔只喺香港活动,系整个南中国海,可能要多地政府去合作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