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宿生近距离观察中华白海豚 海洋考察提高生态保育意识
全球深切关注海洋环境保护的议题,尝试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不过纸上谈兵的课本知识,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为提高学生对生态保育的认识,香港城市大学学生宿舍处联同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学系的海洋动物影像解剖研究组,举办了一个结合传统文化、自然生态与科研元素的海洋考察团――“豚聚一刻”。活动不只为本地与海外宿生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中华白海豚的近距离接触,将海洋保育的重要性植根于宿生心中。
结合传统文化、自然生态与科研元素 多角度了解香港
“豚聚一刻”获田家炳基金会赞助,活动并非一般的海上观光团,三团共六十名宿生加入海洋动物影像解剖研究组的考察团,透过监测香港水域中鲸豚的生理状态和行为,评估其健康情况,为研究组调查海洋动物潜在威胁时提供进一步的数据。宿生又到访大澳渔村里的庙宇,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并透过珍藏的海洋动物标本,拆解牠们在大湾区的搁浅历史和原因。有份参与今次活动的城大副校长(学生事务)陈汉夫教授及活动策划人学生宿舍处处长林健博士不约而同地表示,活动给予宿生一个了解香港的另类机会。“透过这次亲身体验,同学可更了解中华白海豚的栖息环境,从而希望他们反思如何于日常生活中参与保育,明白到人类不单要顾及海豚的生活环境,更要保护大自然。”
难忘经历体验本地独有美态 唤起对大自然的保育意识
中华白海豚虽是香港的“原居民”,但要目睹牠们跃出海面并不容易。本地生严同学(Lucas)更是首次亲眼目睹中华白海豚,牠们于船边漫游和跃身的情境更令他毕生难忘,并坦言能够与非本地生一同观察中华白海豚及认识牠们现时所面对的威胁,又能了解大澳文化历史,正正给予他一个踏出舒适圈的机会。“尽管大家的语言文化未必相同,但原来彼此都有共同兴趣,甚或一致的人生目标。”Lucas更约定志趣相投的新朋友结伴行山,再次探索香港的自然之美。
另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交流生Gome Madeleine亦表示,参与活动前特别期待看见中华白海豚的身影,结果当日见到接近20条海豚,形容此行大为满足。“香港的海洋是如此美丽,每当我看见海豚时,都无法抑制兴奋的心情。但得知海豚正面对各种威胁,例如牠们有机会被船只的螺旋桨击中而受伤,令我感到痛心。”Madeleine认为在推行环保上,香港较澳大利亚落后,尤其是较多使用即弃塑胶但缺乏回收意识,但听闻不少本地团体正积极宣扬环境保育的讯息,期望大家一起身体力行,为环保出力。
保育工作促进社区健康 实现“海洋健康一体化”目标
宿生们满载而归,担任领队工作的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学系助理教授兼海洋动物影像解剖研究组首席研究员葛展荣博士及其团队实在功不可没。出海考察前,宿生需先了解鲸豚的健康背景,再到海上监测为研究组收集数据,剖析鲸豚的身体状况和生存危机。这些资料有助评估鲸豚的健康程度,并可用以建立一站式的资料库,记录海洋动物概况等重要资讯,以协助制定本地鲸豚保育的长远策略,为整个海洋生态确立保育措施与政策的生态系统指标,从而达至“海洋健康一体化”的目标。
“人类、海洋动物与海洋环境息息相关,物种彼此之间互相依存、互为影响,形成了庞大的食物网和生态系统。当海洋动物健康受到威胁,而人类亦共用这片水域,便代表我们亦面对着同样的健康问题,所以保育海洋环境亦等于保育人类。从宏观的角度,保育工作甚至可以为下一代营造有利连结社会的环境,建立长幼共融的环境,提升市民大众的身心健康,促进社区健康。”葛博士将参与宿生比喻为种子,期望培育更多不同国籍与背景的人才,宣扬保育和物种共存的讯息。不过他坦言,要实现“海洋健康一体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长期健康追踪研究和打造资料库亦需资金支持,期望社会各界能携手参与。
(资料与相片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