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本港水域95%珊瑚呈白化 环团中大齐吁公众加入复修计划
香港作为三面环海之地,大片汪洋中其实蕴藏丰富多彩的珊瑚,但在极端天气以及人为情况下,珊瑚面临被破坏的危机,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WWF)与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珊瑚学院去年开展“公民科学珊瑚修复计划”,旨在透过珊瑚修复及培育技术,联合公民科学家,共同拯救遭受破坏的珊瑚群落。他们呼吁政府立法保护珊瑚,同时加强教育,并计划在海下湾开设小型中心,招募市民一同作珊瑚保育及调查。
渔农自然护理署、浸会大学和中文大学于八月中进行的香港珊瑚白化调查,发现在今年七月时,有多达95%的调查地点均出现珊瑚白化现象,结果显示在调查涵盖的19个调查地点中,18处均出现珊瑚白化的现象,当中较受大众关注的桥咀北有约3成珊瑚有白化迹象,而东坪洲亚妈湾亦有约13%珊瑚有白化迹象。
19个调查珊瑚地点有18个有白化
WWF海洋保育项目经理苏隽彦今日(26日)指,珊瑚白化主要因极端天气和人为因素。香港今年7月的气温实在太高,珊瑚在炎热天气下会未能适应,从而导致珊瑚白化。而人为因素则因为一些珊瑚栖息地,同时都是港人热门潜水地点,潜水或浮潜人士可能在潜水时,不慎撞到一些珊瑚,“有啲浮潜人士可能系休息𠮶阵,唔小心当咗珊瑚系石头,踏著做个支撑点,咁其实对珊瑚都唔好。”他明白潜水人士都是无意破坏,所以就更需要加强教育,提醒公众。
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助理教授暨该院珊瑚学院创办人崔佩怡认为,会有极端天气其实都是由人为活动,破坏环境下,导致气候变异,“香港珊瑚都算特别tough(坚韧),因为香港天气实在太热,生存到落嚟已经系好劲,但佢哋几劲都有个底线,极端天气再严重,究竟要挑战珊瑚底线到咩地步?”
另外,水质污染、海浪冲击或生物侵蚀等亦会不时导致珊瑚主体碎裂,对其造成难以逆转的破坏。一般珊瑚碎块在脱离珊瑚主体后,易受泥沙遮蔽而得不到阳光照射,难以存活。
为了救助这些珍贵的珊瑚,崔佩怡在2018年成立珊瑚学院,寻找一些珊瑚碎片,用生物科技及养殖缸令牠们再生长,同时又培植一些珊瑚,帮助进行授精以作繁殖。2019年,他们已经救助200块珊瑚碎片再繁殖,以及100个珊瑚幼苗。
“公民科学珊瑚修复计划”在海底设平台定期监察
除了实验室的养殖,全港仍有很多珊瑚等待救助。于是中大珊瑚学院和WWF去年开展为期半年的“公民科学珊瑚修复计划”,这是本港首个由大学和环保团体合作的计划,招募懂得潜水的市民,在200份申请中选出20名公民科学家,在专家指导下,将珊瑚碎块收集 带回中大李福善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作初步处理,及后放回中大在海底设置的育养平台进行定期监察,纪录碎块的复原进展及健康状况。
计划开展前,项目地点约有7成珊瑚被破坏。三个月后,40个被拯救的珊瑚碎块中有39个得以存活,存活率达97.5%,大部分健康状况良好。经计划拯救的珊瑚碎块存活率高达97%。
邀请公众乘玻璃底船观看珊瑚群落修复点
在良好成果下,WWF与中大珊瑚学院的进一步合作,未来会在WWF海下湾海洋生物中心,继续推广珊瑚培育及教育工作。他们希望继续邀请公众,如果懂得潜水,将有机会亲身到水中,参与珊瑚保育及调查工作,不懂游泳都可以乘坐玻璃底船观看珊瑚群落修复点,以及在中心亲自照顾珊瑚碎块。
苏隽彦指,其实珊瑚除了气候变异影响,一个物种的珊瑚有机会垄断一整个生长地方,而其他珍贵物种就会难以生存。其实教育市民平常活动要爱护珊瑚外,令市民一同学习做最简单的珊瑚保育工作都是非常重要,例如做纪录或调查,甚至照顾珊瑚等工作,“如果有多啲人帮手,保育工作一定做得好!”
他呼吁,政府为了作长远及全面的保育,应扩大海洋保护区网络,及提升保护区管理效能。同时亦要立法监察水上活动对珊瑚的影响,以及教育市民更多爱护珊瑚。
促政府大众齐保育“希望扭转个破坏”
崔佩怡认为,气候变异始终都是人为破坏所致,“所有嘢都因为人做咗好多嘢破坏大自然,但其实我哋系有cost (令大自然破坏而得到后果),系承受唔到,归根究柢都因为人,所有嘢都因为人,而教育重要在做少少转变,都可以做到好多嘢,例如我哋可以减碳减废。”她认为,珊瑚承受的影响实在太多,就更需要去保育“尽我哋所能攞走啲stress(珊瑚受的影响),真系破坏咗,都希望可以扭转返个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