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新冠”对社会的影响
2019冠病毒病疫情自2020年初开始肆虐本港,至今本地确诊人数已超过一百二十万,死亡人数则超过九千。
受惠于各种社会抗疫措施、检测、隔离和医疗设施逐渐追上实际需求、高疫苗接种比例、针对性治疗药物之应用、市民感染后自然免疫力愈见普遍、主流病毒变异株Omicorn感染后病征相对轻微,本地重症比率和病死比率渐见下降。
因此,更多市民的焦点由疫情搏斗转向新冠病后遗症、“新冠长期症状”或“长新冠”。
撰文:大湾区医疗协进会创会主席陈伟强医生
什么是“长新冠”
根据世界卫生组2021年10月公布的临床定义,“新冠长期症状”或“长新冠”通常出现在已确诊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个人身上;通常在感染后3个月内出现、持续至少2个月;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解释。世界卫生组织推算在新冠病感染患者中,约10-20%在感染后仍有数星期至数月的持续症状。
“长新冠”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或气促 、疲倦、记忆力和注意力时转差(脑雾)、味觉和嗅觉丧失、关节或肌肉疼痛、听力和视力下降、心脏、肺、肾脏和肠道损害、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
近来,科学研究发现有“长新冠”患者可能在感染新冠病后出现大脑体积缩小;研究亦发现有“长新冠”症状的患者出现肺部病变;香港大学研究团队不久前方在国际性期刊发表研究报告,指岀感染新冠病与骨质密度减少有关。
由于新冠病毒病出现时间只有两年多,大部分“长新冠”的研究也处于相对早期阶段,问题如症状会否完全消失、患者会否完全康复、后遗症会否演变为永久性等,到目前为止医学界仍未有明确答案。但“长新冠”患者人数随新冠病康复者不断累积而上升,所带来各种社会问题只会愈发明显。
“长新冠”对医疗系统的影响
毫无疑问,“长新冠”会令原本已经超出负荷的本地医疗系统百上加斤。新冠病毒会令心脏、肺、肾脏和肠道等器官受到伤害而引起多种疾病;加上相关症状,例如心痛、气促、呼吸困难等,往往需要社会投入大量各类医疗资源,包括医院病床、医护专业人士、辅助人员、医疗仪器、药物、门诊设施等等。
“长新冠”治疗为全球性医疗新挑战,传统医治方法未必有效令所有患者痊愈,而新治疗方法无可避免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时间和人手,成为短期性的一大医疗负荷。部份患者可能最终成为长期患者,例如慢性呼吸病病患者而需要长时间依赖呼吸机,或需要长时间进行数以月计的复康治疗,进一步加剧重医疗系统的长期负担 。
“长新冠”对社会就业及经济的影响
相较于其他慢性疾病以年长者为主,“长新冠”患者则较为平均分布于老、中、青、幼年龄层。不少患者在感染新冠病前为全职工作者,包括纪律部队人员、受雇人士、家庭主妇、义务工作者等。
“长新冠”常见症状,例如呼吸困难、疲倦、脑雾、关节或肌肉疼痛、听力和视力失常,令不少 患者未能正常执行以往职务及重回工作岗位。以疲倦这症状为例,笔者曾诊治一位“长新冠”患者,他因严重疲倦引致精神和体力上未能担当他工作多年的大厦看更工作,无奈成为失业人士, 而他的家庭亦因此出现经济困难。
一些特别的行业,例如医护、司法、纪律部队,当出现大量“长新冠”患者员工而引致人手短缺,管理者未必能够有效从内部或外部调配人手以维持正常服务。考虑到这些行业对社会的重更性,假如出现因“长新冠”而引致的服务停顿,将会是一场社会性灾难。
从宏观角度看,当经济因劳动力、生产力、创新力、竞争力受“长新冠”拖累时,社会却同时需要拨出大量资源以应付因“长新冠”而出现之额外医疗和复康支出、失业救济、家庭经济援助、企业支援和其他应变措施。当香港经济仍未从两年疫情中康复过来,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当医学界透过研究而对“长新冠”了解和掌握愈来愈多的同时,社会各持份者应积极探讨“长新冠”对社会的各种影响,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