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助抗疫 线上诊症为家居隔离患者提供适切治疗
新冠病毒病疫情第五波在香港的无情蔓延,在医疗资源和社区隔离设施严重追不上每日数以万计确诊患者和隔离人士时,他们只能留在家中和院舍,等候入院或最终自行痊愈。当中不少患者纵有急切需要时,如发高烧,气喘等严重情况,亦不能自行出外求医,政府所提供之入院、急症室门诊或新冠病指定诊所提供之服务,却远远赶不上市民实际所需。
因此,远程医疗( Telemedicine )在此时此刻可大派用场。但什么是远程医疗?
撰文:大湾区医疗协进会创会主席陈伟强医生
世界卫生组织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在2010为远程医疗作出定义:为提供医疗服务,医疗人员透过远距离通讯技术作资讯交流,并以之作为诊断、治疗、疫病及意外创伤预防、研究、评估、医疗教育之基础,以促进个人及社会健康。(笔者译本)
有些抽象吧?现实中,远程医疗早已在我们身边出现,但当时大家可能未有留意到。七十年代,医生透过工作间固网电话与同事作出工作上讨论;八十年代,传真机能够有效即时传送文字和图像医疗资讯;九十年代,流动手提电话出现令病人可以与医生直接联系;千禧年代,互联网兴起和个人电脑广泛应用令医疗资讯传递和应用更直接、更有效率。
在科技急速进步背景下,远程医疗应用在过去十间呈现飞跃式成长。受惠于流动智能手机普及和即时通讯平台崛起,病人可随时随地向医生求诊,医生亦可即时替病人作出医疗建议。
流动手机高像素视像镜头和录影功能,让医生可清楚即时判断病情和严重程度,例如医生透过手机视频了解意外创伤之伤口状况,而向伤者作出即时处理指示;即时通讯平台之文字传送和录音功能,让病人和家属可反复阅读和聆听医生指示并准确执行;穿戴式医疗仪器 ( wearable device),如智能手表和内置之人工智能功能,有效地量度穿戴者多种生理指数包括心跳率、血液含氧量等,当侦测出异常生理指数时,穿戴式医疗仪器能自动透过互联网传送资讯到相关医疗单位以作出跟进,事实上世界各地不时出现智能手表/手机拯救危殆病者的报导。
远程医疗的优势在新冠疫情下益发明显。新冠患者和密切接触者需要遵守家居或设施隔离,远程医疗能帮助解决个人不能出外求医之困难;新冠患者有机会出现各种不适病征,例如发高烧、肌肉痛、气促等,如患者安坐家中,并接受远程医疗则可避免因舟车劳顿而进一步感到不适;透过远程医疗作长时间线上监察生理指数异常,例如血液含氧量下降,医疗服务提供者可适时分辨出病情恶化之患者,并作紧急送院处理。
线上诊症则可避免新冠患者和其他病人或医护之间直接接触而引致传染,减低社区感染风险;私人医生可透过远程医疗积极参与新冠患者医治,并减低新冠患者对公共抗疫医疗服务之依赖,务求公共抗疫医疗资源更可集中应用在高风险患者和重症病人身上。
总括而言,远程医疗在现今疫情肆虐下,其应用可弥补传统医疗和公共抗疫医疗之不足,病人、医疗人员和社会人士等持份者可采取务实态度作探讨并加以实践,达至共同抗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