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识食碱水粽、豆沙粽 不怕痛风发作 中医推介茶饮助降尿酸

撰文: 01医务所
出版:更新:

端午节临近,咸肉粽子、碱水粽、豆沙粽等各式各样的粽子令人垂涎三尺。虽然粽子大多是高热量、高钠及高脂肪,这又是否意味着痛风患者要对这些食物敬而远之?其实,只要懂得选择低嘌呤的馅料,痛风患者同样也有享受美食的权利。
撰文:医善同行医学顾问、注册中医彭伟明

嘌呤可以由身体产生出来,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及新陈代谢的代谢物,无色无味、形状不规则的晶体。嘌呤未能及时排出,过度积压便会成为高浓度的尿酸,随时间刺激肌肉及软组织,诱发痛风。

中医角度来说,痛风其本在脾肾,由于脾肾功能障碍,湿热、瘀血等病邪留滞而致。临床上,痛风可引致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慢性关节炎、尿酸石、肾病等。

所有食物也有嘌呤。常见较高嘌呤食物包括动物内脏、虾、蟹、沙甸鱼、香菇、冬菇、紫菜、啤酒等。有说黄豆也属高嘌呤食材,不过近来一份中国及新加坡的共同研究指出,对东方人来说,适当地进食黄豆类食品不会令嘌呤增加之余,更有助舒缓痛风;但对西方人来说则成效不大。由此可见,基因也会影响痛风形成。

下月初就是端午节,很多市民以为所有粽子都是高嘌呤食物,实则不然。咸肉粽多以五花腩为馅料,自然是高嘌呤食物,高胆固醇及高血压人士不宜过量进食;福建粽及潮州粽的馅料如虾或鲍鱼,也多是经过连番腌制或煎炒而成,加上大量调味料,虽然美味可口,但痛风患者也应少吃为妙。

不过,只要挑选用较低嘌呤食材制成的粽子,其实也可以安心享用。较佳的选择是碱水粽,不含馅料,只以糯米制成,进食不要沾太多糖,便可控制嘌呤的吸收。另一选择是豆沙粽,红豆属中低嘌呤食物,即使患上痛风,多吃一点也是无妨。

痛风病人常问:是否要与油香满溢的咸肉粽“绝缘”?曾有一位年逾90岁的痛风患者求医,说女儿不肯让他吃喜欢的美食,生怕痛风发作,说着说着更流下眼泪来。其实,世上所有食物都含有嘌呤,只是高低含量有别,只要按自己的身体状况,小心衡量、适量进食便可。人生在世,假如一口美食都不能浅尝,未免太苛刻了。

痛风患者的成因各异,或是瘀血阻塞,即皮肤暗沉没有光泽、微循环欠佳;或是湿热,即面色发黄,肠胃欠佳及经常腰酸背痛;或是“虚症”,即抵抗力差、营养不均所致。中医会根据患者的日常习惯来断症,辅以中药或针灸,降低尿酸、袪湿除热、舒筋通络。

有些茶饮也具功效,如把蒲公英、洛神花、葛根、茯苓、百合、淡竹叶、小蓟、木瓜共八种成分,做成“蒲公英山茄茶饮”,每天早晚各喝一杯,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降尿酸,也治痛风。

在端午节以外,市民也应注意日常饮食、保持良好睡眠习惯及多做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就能减少患上痛风的机会。

“01医务所”与慈善团体【医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于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医善同行举办的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医善同行会以专业团队的运作方式,致力提高赞助人与赞助机构的信心,达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目标。

网站亦会为巿民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并举辨不定期的医疗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积极与其他社群组织及医疗机构协作,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