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户冀安置公屋单位“高大新向海南” 韦志成:难满足

撰文: 黄静薇
出版:更新:

市区重建局行政总监韦志成撰写网志,指土地短缺是市区更新的绊脚石,重建项目亦往往面对受影响住户对原区安置的诉求;他更形容住户对于迁往安置的公屋单位有不少要求,例如要高层、单位大等等,他强调市区较少新公屋落成,令市建局难以满足居民诉求。

土瓜湾重建三个项目,逾千客户将受影响。(江智骞摄)

韦志成指出,根据现行的《市区重建局条例》,市建局对已收购物业的住宅租户补偿方案,分为特惠金补偿,及为合资格的人士安排公屋。不过,他表示有同事分享住受影响租户对公屋安置的要求,要“高大新向海南”,即新居要位处高层、单位要够大、住新单位而不要经过翻新的旧单位、最理想面海或向南。他认为租户对改善生活环境是“人之常情”,但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市建局未必能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

市建局行政总监韦志成。(资料图片/江智骞摄)

公屋供应紧张 难原区安置他以土瓜湾重建项目为例,受影响租户超过1,500户,大部分符合申请公屋资格的住户期望获区内的公屋安置,惟九龙城区内的公屋单位供应有限,除2013年落成的德朗邨和启晴邨外,就只有3个早于60至70年代落成的公共屋邨,分别是马头围邨、真善美村和乐民新村,可见重建租户安置的诉求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落差。

韦志成续指,本港公屋供应量十分紧绌,要妥善处理未来重建项目内住宅租户的公屋安置,对当局而言是艰巨挑战,更遑论居民希望在市区“原区安置”的意愿。

重建速度远慢于市区老化

韦志成又指,市建局过去15年开展60多个重建项目,料可提供约1.8万个新住宅单位,但至今只有约8,000个新单位推出,远低于受影响住户的数目。他提到,政府于《长远房屋策略》公布按2011至2015年公、私营重建规模和速度,推算因受重建影响而新增的房屋需求平均每年约为4,200 个。惟市建局要追赶市区老化的步伐,开展的重建项目的规模将比现时的大、数量也以倍数计算。

他强调如要加快步伐改善旧区老化,将会面对实际环境及土地资源的限制,长远来说,香港极需要额外的房屋用地,才能有效处理旧区老化问题以及应付重建以致受影响住户对房屋的大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