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 | 全文2.4万字 电子消费券及派糖措施 还有退税1万

撰文: 黄煦致
出版:更新: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日(23日)发表2022-23年度《财政预算案》,全文如下:

主席、各位议员、各位市民:

我谨动议二读《二零二二年拨款条例草案》。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困扰全球已经两年。疫情深深影响着经济的运转、民众的生活。去年年中开始本港疫情受控,经济活动和市民生活逐渐恢复。不过,过去一个多月变种病毒来袭,形势急速逆转,病毒扩散速度之快、影响程度之深,对很多市民的生活和工作、中小企的经营造成沉重打击,削弱了大家对前景的信心,社会上弥漫着忧虑和悲观的情绪。

快速稳控疫情,关乎市民的健康、市民的生命安全,亦是稳住信心、稳住经济的关键。中央的关怀和指导,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无私支援,让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团结、更坚定信心、更斗志昂扬。我们会全方位、全速、全力抗击疫情,一定可以打赢这场抗疫战。我们会调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全力抗疫。单在预算案预备的资源已逾五百四十亿元。

▼政府2月23日公布今年再推出电子消费券▼

+2

此时此刻,加大资源为市民纾困、为中小企提供喘息的空间,亦是市民对政府的期望。因此,这份预算案继续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措施主要围绕四个方面:

(一)全力抗击战胜疫情;

(二)为市民和中小企纾困;

(三)为下行的经济提供支撑,并推动疫后的经济恢复;以及

(四)投资未来,部署经济中长期的发展。

预算案的逆周期措施总承担额逾一千七百亿元,连同基建和其他开支的增加,估计可为经济提供约三个百分点的提振作用。我会在接下来的章节,详细说明。

(陈茂波FB 图片)

二零二一年经济回顾

二零二一年,随着世界各地相继推展疫苗接种计划,加上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强力支持,环球经济活动显著恢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全球经济去年强劲反弹百分之五点九。

主要经济体的需求大幅反弹,亚洲地区的生产和贸易活动畅旺,香港的整体货物出口维持强劲,全年合计实质大幅上升百分之十九,较二零一八年的高位超出百分之十点九。

由于区内贸易往来持续活跃,香港的运输服务输出回升,金融服务输出亦进一步增长,令整体服务输出全年录得百分之一点一的轻微增长,但因访港旅游业近乎停顿而仍远低于经济衰退前的水平。

▼财政预算案懒人包▼

+1

本地疫情自去年五月起至年底维持稳定,就业和收入状况持续改善,加上消费券计划的推动,私人消费开支全年反弹百分之五点六。营商前景趋向正面,投资开支上升百分之十点一。

香港整体经济在二零二一年显著复苏,增长百分之六点四,扭转了之前连续两年的跌势。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由去年年初百分之七点二的高位,大幅回落至最新(二零二一年十一月至二零二二年一月)的百分之三点九。

由于本地经济持续复苏和进口价格升幅加快,消费物价通胀在二零二一年逐步上升,但受早前私人房屋租金下跌影响,消费物价指数的升幅保持温和。撇除政府一次性措施的影响,去年全年基本通胀率为百分之零点六,较前年低零点七个百分点。

受美国货币政策取态、内地监管要求、环球变种新冠病毒和供应瓶颈等因素的影响,本地股票市场在二零二一年显著调整。

低息环境及坚挺的用家需求支持下,去年上半年住宅物业市场畅旺。不过,市场气氛在去年第四季因本地股票市场调整和忧虑美国加息而减弱,楼价全年仍温和上升百分之三。

至于非住宅物业市场,随着本港经济复苏,加上二零二零年十一月撤销非住宅物业交易的双倍印花税,交投活动去年显著回升。不过,写字楼的售价和租金仍相对偏软,而工厦售价和租金则明显回升。

政府会继续努力增加土地供应,并密切注意物业市场情况。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立法会直播截图)

二零二二年经济前瞻与中期展望

市场普遍预期环球经济今年会进一步复苏,但Omicron变种病毒肆虐,令环球经济的复苏步伐在近期减慢。受能源价格高企和供应瓶颈影响,环球通胀显著升温,不少中央银行会因而需要收紧货币政策。此外,地缘政治局势亦复杂多变。这些都为经济前景带来不确定性。上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至百分之四点四。

内地去年有效防控疫情,生产活动恢复良好,外贸表现强劲。去年内地经济增长百分之八点一,较大部分经济体的增速快。展望今年,尽管当前经济面对一些下行压力,但内地经济基本面坚实,加上政策空间充裕,将会支持内地经济稳步增长,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

美国经济去年显著反弹,市场普遍预测今年将进一步增长。然而,为应对通胀升温,联储局今年内很可能会加息多次,并开始逐步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加上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料会较去年减少,或会影响经济增长动力。欧元区经济去年后期因疫情反弹而再度放缓,但受惠于仍然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支持经济的财政方案,今年应会继续复苏。日本及亚洲其他经济体今年的增长前景将视乎各地的疫情发展和政府的限制措施。

虽然环球经济进一步复苏将支持香港今年的出口表现,但近月本地第五波疫情急剧恶化,蔓延各区,各种限制措施进一步收紧,市面人流骤减,消费和经济气氛受到严重打击,香港经济和市民生活均承受极大压力。为了成功抗击疫情,政府将大力加强各项检测及抗疫工作,短期内经济活动难免要继续面对沉重压力,其中以消费相关的行业为甚,失业和就业不足的状况亦会转差,第一季的经济表现不容乐观。

成功抗疫是保障经济和民生的关键。凭借国家的坚实支持及全力帮助,特区政府和全社会都必须齐心抗疫,尽速战胜疫情。只要最近一波疫情能逐步受控,往后继续维持“动态清零”,消费和投资需求料会重拾动力。疫情稳定亦将为与内地恢复有序“通关”创造条件,从而为经济注入更大的动力。考虑到内外最新形势,以及财政措施的提振作用,我预测香港经济在今年下半年会有较好表现,全年实质增长介乎百分之二至三点五。

通胀方面,外围通胀高企的情况料会持续一段时间,本地成本压力也会随着经济复苏逐渐上升。另一方面,住宅租金的上升压力仍然轻微。综合各项因素,我预测今年整体通胀率与基本通胀率分别为百分之二点一和百分之二。虽然香港通胀压力整体而言仍属温和,但由于不少生活用品都依靠进口,若外围通胀令至进口货品价格上升,需要留意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中期而言,香港经济前景正面。国家经济持续稳步向前并朝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环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亦是支持香港繁荣发展的最坚实基础。“十四五”规划为香港经济发展明确了定位和方向,支持香港八个中心和新兴领域的发展。我们可凭借“一国两制”的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兄弟城市协同互惠发展,为香港创造庞大的商机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过去几年政府致力培育新兴产业,当中创新科技的产业生态系统已日渐成熟,未来数年可为香港经济和竞争力作出更大贡献。传统产业之中,金融业一直迅速发展,前景亮丽,在未来仍会有助推动香港经济增长。要把握好机遇,我们须继续创造容量,突破劳动人口及土地供应不足的制约,齐心合力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新台阶。综观以上各项因素,并考虑到经济在疫后仍有追赶式增长,我预测香港经济在二零二三至二零二六年间,平均每年实质增长百分之三,稍高于疫情大流行前的十年百分之二点八的趋势增长,基本通胀率则预计平均为百分之二点五。

▼陈茂波历年财政预算案封面颜色▼

+7

携手抗疫

二零二零年初开始的疫情对市民生活和经济带来冲击,政府迅速成立了“防疫抗疫基金”(基金),为受影响的市民和企业提供适切的经济援助。

我非常感谢立法会财务委员会上星期二迅速地批准再向基金注资二百七十亿元,令基金可推出第六轮措施,包括首度推出的临时失业支援,预留三十亿元向每位合资格人士提供一万元资助。我相信新一轮支援措施有助市民解决燃眉之急。我在过去两年的预算案均推出逆周期措施,连同上述基金的措施,涉及总金额逾四千六百亿元。

此外,各政府部门亦投放了大量资源抗击疫情,包括在竹篙湾及其他合适地方兴建隔离设施、在亚洲博览馆兴建临时医院、推行疫苗接种计划、提供检测服务、增加药物及医疗装备供应等,涉及款项超过二百四十亿元。

加强控疫防疫

抗击疫情是当前压倒一切的要务,政府会动用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和资源去稳控疫情。我会在新财政年度再大幅增拨资源,包括:

(一)向食物及卫生局(食卫局)增拨约二百二十亿元,以加大检测力度,采购快速测试剂及相关配套服务,以及向医院管理局(医管局)提供额外支援;

(二)向卫生署增拨六十亿元增购疫苗,为市民注射加强剂;

(三)向各有关部门增拨合共近七十亿元,用于购买防疫抗疫物资和服务,实施防疫抗疫措施等;

(四)向食物环境卫生署分两年共增拨五亿元,用于加强环境卫生服务,特别是为应对疫情而增加街道洁净及垃圾收集服务、加大力度防治鼠患,以及改善公众街市的卫生。部门同时会加强巡查和执法,提高社区的卫生意识;以及

(五)向“防疫抗疫基金”注资一百二十亿元,以兴建各类防疫抗疫相关设施。

我亦另外预留二百亿元以备其他各项不同防疫抗疫需要。如果相关资源有需要增加,我们会全力作出配合,抗击疫情。

▼2022/23年度财政预算案公布时市况▼

+8

纾解民困

为纾缓疫情下市民面对的经济压力,我会推行多项一次性措施,包括:

(一)宽减二零二一/二二课税年度百分之百的薪俸税和个人入息课税,上限为一万元,全港二百零一万名纳税人受惠。有关扣减会在二零二一/二二课税年度的最终应缴税款反映。政府收入将减少一百三十一亿元;

(二)宽减二零二二/二三年度四季的住宅物业差饷,首两季以每户每季一千五百元为上限,其后两季以每户每季一千元为上限。估计涉及二百九十九万个住宅物业。政府收入将减少一百一十七亿元;

(三)为每个合资格电力住宅用户户口提供一千元的电费补贴。这项措施将涉及约二十八亿元的开支,约二百八十万个住宅用户将可受惠;

(四)向领取社会保障金额的合资格人士,发放金额相当于半个月的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援)标准金额、高龄津贴、长者生活津贴或伤残津贴,额外开支约二十三亿八千四百万元。在职家庭津贴亦会作相若安排,额外开支约一亿一千七百万元;以及

(五)为参加二零二三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学校考生代缴考试费,开支一亿四千九百万元。

此外,我们会把“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的门槛,在今年五月至十月,由四百元降至二百元。政府会就市民每月超出二百元的实际公共交通开支提供三分之一的补贴,补贴金额会以每月五百元为上限。计划下的补贴金额会增加约十亿八千万元,估计每月惠及约三百八十万名市民。

我建议由二零二二/二三课税年度起,设立住宅租金开支扣除,以减轻并没持有任何住宅物业的薪俸税和个人入息课税纳税人租住私人物业的负担,每个课税年度的扣除上限为十万元。预计政府收入将减少三十三亿元。我们预期在今年第二季将条例草案提交立法会审议。

去年推出的“百分百担保个人特惠贷款计划”协助了不少市民,我决定将申请期延长一年至明年四月底。最高贷款额由借款人在职期间平均每月收入的六倍增加至九倍,上限由八万元提升至十万元。计划下的最长还款期亦将由六年延长至十年,而还息不还本的安排则由十二个月延长至十八个月。另外,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与贷款机构会进一步增加计划的灵活性,尽量协助疫情下收入大幅减少的人士。

为加强支援网上学习,“优质教育基金”已预留二十亿元,由今个学年开始,推行一项为期三年的计划,包括资助学校购买流动电脑装置及可携式无线网络装备,供有需要的学生借用。有关措施将可协助基层家庭学生在疫情下继续学习。

▼2022/23年度财政预算案公布时市况▼

支援企业

在这个抗疫关键时期,我们必须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维护经济的元气,特别是中小企的生存机会,尽力保住打工仔的饭碗。我会循以下两方面提出措施,一是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二是为企业周转提供协助。

在缓解经营压力方面,我建议:

(一)宽减二零二一/二二课税年度百分之百的利得税,上限为一万元,全港十五万一千家企业受惠。有关扣减会在二零二一/二二课税年度的最终应缴税款反映。政府收入将减少十二亿元;

(二)宽减二零二二/二三年度四季的非住宅物业差饷,首两季以每户每季五千元为上限,其后两季以每户每季二千元为上限。估计涉及四十三万个非住宅物业。政府收入将减少三十四亿元;

(三)宽免二零二二/二三年度的商业登记费,让一百五十万名业务经营者受惠。政府收入会减少三十亿元;

(四)继续减收非住宅用户百分之七十五的应缴水费及排污费,每户每月宽减额上限分别为二万元及一万二千五百元,为期八个月至今年十一月底,二十五万个非住宅用户受惠。政府收入将减少六亿八千万元;

(五)由今年十月起,延长豁免/宽减现行三十四类政府收费,为期十二个月,惠及多个行业,包括航空、海事、物流、零售、饮食、渔农、建造以至旅游及娱乐业等。政府收入将减少约十七亿元;以及

(六)继续宽减现时适用于政府处所合资格租户、地政总署辖下合资格短期租约及豁免书的百分之七十五租金和费用,为期六个月至今年九月底。同一时期内,应政府要求以致需要关闭处所的租户,在关闭期间可继续获得全额租金宽免。政府收入将减少十四亿元。

在协助企业周转方面,我决定将“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下所有信贷担保产品的申请期,延长一年至明年六月底。该计划下的“百分百担保特惠贷款”亦会进一步优化,每家企业最高贷款额由十八个月雇员薪金及租金的总和提高至二十七个月,上限由六百万元增加至九百万元,最长还款期由八年延长至十年。

此外,我亦已经要求金管局通过“银行业中小企贷款协调机制”,再次延长“预先批核还息不还本计划”六个月到今年十月底。同时,金管局和银行业也会提供选项,让企业可以选择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偿还部分本金。有关安排亦适用于“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下的贷款。

另外,为协助中小企出口商更容易取得银行出口融资,香港出口信用保险局(信保局)计划在今年三月试行推出“出口信用担保计划”,为保户的出口融资作最高七成的信贷担保,担保额以五千万元为上限。另外,为鼓励出口商承接海外买家的更大订单,信保局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弹性赔偿率”安排,提升他们的保险保障,预计惠及约二千四百个保户。

创造职位

为纾缓因疫情及抗疫措施导致的失业情况,政府先后在“防疫抗疫基金”预留一百三十二亿元,于公营及私营机构开设有时限职位。截至去年底,两轮创造职位计划已创造约六万个职位,当中约四万五千个职位已入职。在最新一轮基金注资中,亦已额外预留六十六亿元,增设三万个有时限职位。

发放消费券

我们去年首次推出消费券计划,在各方帮助和合力推动下,有效地提振了市场气氛、刺激了本地消费、加速了经济复苏,并推动了电子支付的更广泛使用。新的一波疫情打乱了经济复苏的步伐。借鉴去年的经验,我会推出新一轮消费券计划,透过合适的储值支付工具向每名合资格的十八岁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及新来港人士,分期发放总额一万元的电子消费券。预计措施可惠及约六百六十万人。

我深切明白这一波疫情令不少行业及市民深受影响,为了纾缓市民及不同商户的压力,我会作一个特别安排,透过去年推出的消费券计划所收集的登记资料,在四月份先向超过六百三十万名已成功登记的市民发放五千元消费券,余额会跟新符合资格人士的消费券一起在年中分批发放。就此,政府会透过临时拨款决议案的动议,向立法会表明会于决议案通过后随时动用消费券计划的拨款。我希望消费券计划在疫情平稳后为市场注入动力,加速经济复苏,并进一步巩固商户及市民使用电子支付的习惯,促进数码经济的发展。

整个计划涉及约六百六十四亿元财政承担。我们会尽快公布详情。

提升经济韧力丰富产业发展

制订长远经济政策时,我们先要弄清楚经济发展的目的,才能令政策的实施不会偏离初心。也要对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战略,以至香港在其中的角色和功能有充分认识,结合国际市场需求,才能找准定位,把握机遇。此外,还要不断小心评估国际政经形势,看清长期趋势,把握经济规律,谨慎防控风险,避免发展被干扰。

以民众为发展的中心

首先要知道经济发展是为了谁、为了什么。去年香港的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达四万九千美元,最新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已回落到百分之三点九,看来不俗。可是,这些数字不足以让我们看清许多问题,例如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青年人未能一展抱负等。举例来说,二零二零年金融服务占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三,但只占总就业人数的百分之七,反映虽然业内人士收入高,但受惠面不够广阔。事实上,具专上教育水平的新生代青年的就业收入,普遍显著低于具相近学历的较年长世代人士,显示经济结构提升的速度,不足以为青年人创造足够的优质职位。

经济发展是为了提升所有市民的生活水平,让大家都可以分享到发展的成果。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丰富产业发展,迈向高质量而且具包容性的经济增长,从而创造更多优质、多元的就业机会。这样既可让市民更好受惠,又可创造条件和提供资源解决如房屋、贫穷等深层次问题。

历史新起点

实施香港国安法,加上完善选举制度,是从法律和制度上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的根本原则和确立香港的政治秩序,让“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重回正轨、行稳致远,让香港能巩固及强化在这制度下的独特性与优势。

现时,“行政主导”的政治体制得以加强,行政立法之间良性互动,政府的治理效能得以提高。特区政府、立法会和社会各界可以齐心合力,集中精神处理社会、经济及民生问题,逐步破解一些长久以来制约香港发展的深层矛盾。二零二二年是香港特区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将标志着香港一个历史新起点,一个迈向由治及兴的新里程。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香港拥有独特的条件,包括在“一国两制”下的制度优势,优良的法治传统,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等,一直背靠祖国同时面向世界,以自身所长服务国家所需,从而取得长足的发展。在“十四五”规划下,国家持续改革开放、朝着高质量发展,并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迈进,又明确了香港经济发展的定位和方向,支持香港在八个领域的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经济的必然之路。政府会用好国家政策和自身优势,以大湾区为切入点,积极拓展庞大的内地市场,参与国家经济内循环;同时继续担当好内外循环交汇点的桥梁和平台角色,连系国内外市场和投资者,并协助内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见的大变局。近年西方国家不断尝试压制我国的发展;新冠病毒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令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过去两年许多国家的政府大规模举债,央行则推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大增加了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愓,在管好风险的情况下更好地连系国际市场,务求稳中求进,也要利用发展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达到以进促稳。

创新科技和数字经济

创新科技发展是世界大潮流,也是不同经济体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创科产业既是经济新增长点,也可提升其他行业的生产力。对香港来说,无论是新优势产业的发展,抑或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需要创科的引领,因此我们要着力推动创科发展。

经济要迈向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是必然趋势。通过搜集经济体系内各式各样的数据,并将之数字化、加以整理和分析,可帮助我们更好认识整体经济及各个环节的运作,从而提升效率,推动创新。对企业来说,数字化有助转型赋能,提质增量、激发创新。为加速数字化经济进程,我将成立一个“数字化经济发展委员会”,成员包括专家学者,业界精英,以及相关政府官员。

接下来,我会阐述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领域、新元素的重点。

创科发展

持续推动创科的发展,是让经济更优质多元的重要策略。“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创科发展除了促进经济增长及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再工业化”及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亦有助各行各业数码转型。本届政府已投放超过一千三百亿元于创科发展,近年成果渐现。我会在预算案增拨资源,持续强化整个价值链及创科生态圈。

支援初创企业及科技投资

香港的创科生态日趋蓬勃,初创企业数目由二零一四年约一千间跃升至去年约四千间;同期风险投资基金投资额由十二亿四千万元激增至约四百一十七亿元。现时香港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资中心。

近年,政府和本地大学都投放了不少资源培育初创企业,协助师生团队将研究成果商品化。两大旗舰园区—即香港科技园公司和数码港,为初创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支援。香港至今见证了十多间独角兽的诞生及成长。

过去数年,除了二十亿元的“创科创投基金”外,我们亦通过科技园公司和数码港分别成立了“科技企业投资基金”和“数码港投资创业基金”。不同基金有各自特定的投资重点,显著扩阔了香港初创企业的集资渠道。

尽管如此,这些基金的投资对象主要是起始阶段的初创企业,未必适合一些稍具规模并正在拓展业务的企业,而部分这类型的企业往往极具发展潜力。事实上香港本身也孕育了不少成功例子。

两年前我在预算案宣布在“未来基金”拨出部分款项,成立一个名为“香港增长组合”的投资组合,投资于“与香港有关连”的项目,目标是巩固香港作为金融、商贸和创科中心的地位,长远提升香港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政府去年已任命八家基金经理作为普通合伙人进行策略性的投资。为培植一些较成熟及具潜质的企业,贡献香港经济,我会进一步把“未来基金”对“香港增长组合”的分配增加一百亿元,当中五十亿元会用作成立一个新的投资基金–“策略性创科基金”。我会邀请科技园公司和数码港物色对香港具有战略价值的科技企业以及可以丰富创科生态的投资机会。

另一方面,“创新及科技基金”下的“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一直支援大学成立初创团队,将其研发成果商品化,从而创造经济价值。为进一步把研发成果落地,我会将给每所大学的资助额倍增至一千六百万元,新增的资助会为大学初创企业提供与私人投资一比一的资金配对,每间初创企业每年最多获一百五十万元资助,为期最长三年。有关措施的额外支出为每年四千八百万元。

推动“生命健康”科研

两年多的新冠疫情大大提高全球对生命健康研发的关注。事实上,国家“十四五”规划亦提出聚焦人类健康等问题,以及强化生命健康等科技力量。

香港在生命健康科研实力雄厚。我们的大学拥有多位权威学者,研发团队原创力强,有“从零到一”的突破能力,科研成果丰硕。我们还设有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承认的臨床试验基地,推动生命健康的科研和产业发展,优势显著。我在二零一八年拨出一百亿元成立的“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旗舰项目,至今已成立了二十八所由本地大学与三十多家国际顶尖大学/研究院合组的实验室,当中就有十六所与生命健康相关,是一股强大的科研实力,可以缔造更多颠覆性的研发成果。

为进一步推动香港在生命健康科技的发展,我会预留一百亿元,为香港长远提供更完备的配套,包括硬件、科研人才、臨床试验及數据应用等各方面,提升不同机构包括大学在这方面的容量及能力,并建立更完善的产业链。我们将在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设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以上述十六所实验室,以及八间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汇聚全球顶尖研究团队,聚焦生命健康領域的研发及环球科研合作,包括生物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范畴,应用于预防、诊断、药物开发、先进治療、康復等領域。医管局会协助更多机构探讨如何更好利用其辖下医院作研究和临床试验,以及其累积的宝贵臨床數据作研发用途。我们的目标是促进科研多元合作及产业发展,建设香港成为生命健康的研发重镇,汇聚相关的产业集群。

推动研发

过去几年我们大力推动研发。香港拥有十六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六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均具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及设备,不少在其专注的领域占有国际领先地位。现时“创新及科技基金”每年向这些机构提供资助,我宣布将有关资助倍增至四亿四千万元,让它们有更多资源进行研发工作,培育本地人才并吸引更多海内外创科人才来港,以及促进它们与内地机构进行更多合作及交流。

科技应用

我们一直鼓励公私营界别积极应用科技,达到利民、便民的目标。为了推动政府运作进一步数码化,我已预留六亿元,在未来三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电子政府审计,检视各政府部门利用科技的进度,并通过科技及创新方案,协助部门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

强化知识产权制度

保护知识产权,对香港发展知识型经济,以及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方向相辅相成。特区政府会强化香港的知识产权制度。在专利方面,我们会进一步推广和发展香港的“原授专利”制度,我会在未来三个年度合共增拨约八千五百万元予知识产权署,以提升香港处理原授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能力。商标方面,我们正全力推进在香港实施《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的筹备工作,预计最早可于明年在香港实施国际商标注册制度。版权方面,为配合数码环境的发展,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在去年底就更新香港的版权制度展开公众咨询,咨询期今天结束。政府会审慎考虑所收集到的意见,以在今年上半年向立法会提交修订《版权条例》的条例草案。

知识产权署亦会积极与内地当局研究跨境知识产权保护的便利措施;优化其免费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计划(升级版)等培训课程,并与律政司合作推广知识产权调解和仲裁服务。我们会与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及其他持分者合作,通过不同渠道推广香港的知识产权专业服务。

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几十年来紧贴着国家的需要和国际投资市场的脉搏,汇聚了大量资金、投资者、企业家和专业服务人才,服务和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市场体量持续增大。随着“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扩大和优化,以及近年我们多项推动市场结构转变的政策,香港作为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和功能进一步提升,发展上了新台阶,服务范畴更丰富,产业链覆盖更全面,金融机构群聚的效应更显著。

“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深化及扩大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高质量建设大湾区。

我们要发挥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平衡好稳定安全,让香港市场的潜能充分发挥,要走得快、走得远、更要走得稳。国家的稳步发展是香港的最坚实倚靠;“双循环”发展的格局中,国家持续改革、高质量双向开放,人民币持续国际化、经济向绿色、零排放转型等,都为我们带来了新任务、新机遇。香港要积极打造更活泼多元的金融市场,从投资产品的种类、管控风险的工具、适切企业筹融资以至财资管理需要等。香港的金融市场也将必然有更好的发展,更深更广更好地促进内地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联通和互动,让香港成为更具竞争力和更具能量的国际金融中心。

证券及债券市场

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在过去一年继续蓬勃发展。去年香港股市平均每日成交额达一千六百六十七亿元,较二零二零年上升百分之二十九;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近三千三百亿元,全球排名第四,继续是环球主要的上市平台。

港股交投及市值的增加,主要原因之一是过去几年我们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提升香港市场的竞争力,包括容许“同股不同权”架构的新兴及创新企业上市;容许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并便利合资格发行人在香港作第二上市。

截至上月底,共有七十家公司循此新制度上市,融资金额逾五千七百多亿元,占同期总集资额近一半。新经济企业目前已占香港股市总市值超过百分之二十。其中,有四十八家为医疗健康和生物科技公司,他们的融资额合共逾一千一百亿元,令香港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融资中心,带动香港生物科技生态圈快速全面发展。

持续优化运作、革新制度、创新发展,是为香港市场赋能、提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今年一月,在平衡了确保上市公司质素、投资者保障及市场发展等考虑下,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推出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制度,容许经验丰富而信誉良好的SPAC发起人物色新创企业作为并购目标,扶植富有潜力的新兴企业通过非传统首次发行的方式上市,为香港引入一个全新的上市路径。

此外,内地经济持续发展,企业在国际市场融资需求庞大。然而在海外市场上市须面对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增大,已有不少中概股选择回流。我们已为此做好准备,包括容许没有不同投票权架构并属非创新产业的大中华公司在港第二上市,并给予双重主要上市的发行人更大灵活性。这些措施将有利进一步吸纳优质中概股在港上市,丰富市场选择,增加市场流动性,提升香港全球融资平台的竞争力。

在市场发展方面,考虑到一些从事先进技术且具规模的科技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但却未有盈利和业绩支持,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和港交所正检视主板的上市规则,研究在充分顾及相关风险的情况下修订上市条件配合有关集资需求。

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有利资金的中长期配置和管理,也有助构建更具深度和阔度的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香港债券市场是我们近年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除了推动债券产品多元化发展外,我们亦致力朝更普惠的方向发展,让市民能参与和受惠其中。

我于去年成立的香港债券市场发展督导委员会已检视了香港债券市场的现况,并循三个方向提出建议,包括优化市场格局、市场基建及市场推广。我们将逐步落实这些建议,包括在政府债券计划下扩大发行绿色、人民币和较长年期的港元债券,以促进本地人民币和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及本地收益率曲线的形成;巩固香港在推动离岸人民币业务方面的优势,鼓励内地企业和机构参与香港的债券市场;以及加强向投资者及债券发行人等推广香港作为债券中心的地位。同时,我们会进一步完善中央结算系统(Central Money markets Unit)的功能,把它提升为亚洲主要的中央证券托管平台,并研究开发电子债券交易平台,促进二级交易及扩阔投资者基础。此外,我们亦会研究优化发债章程规定,在妥善保障投资者的前提下,便利小投资者参与,分享债券市场发展的成果。

我们致力推动零售债券的发展,让市民受惠。我计划在下年度发行不少于一百五十亿元的通胀挂钩债券(即iBond)和不少于三百五十亿元的银色债券,为市民特别是长者提供回报稳定的投资选项。首批供市民认购的绿色零售债券上周公布了发售详情,让市民可直接投资具环境效益的绿色项目,共建香港的绿色环境、绿色生活,并取得与通胀挂钩的稳定回报,我计划在下年度继续发行零售绿债,金额不少于一百亿元。

离岸人民币服务枢纽

香港是规模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兼具先行优势、地域和文化之利,在离岸人民币的资金流、结算量、产品种类和风险管理工具等方面都发挥着推动和创新的功能,积极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未来我们会探讨进一步扩大跨境人民币资金双向流通管道,继续推动离岸人民币产品发展,包括在港发行更多元化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债券。

由证监会、港交所及金管局成立的工作小组,已完成容许“港股通”南向交易的股票以人民币计价的可行性研究,提出详细的实施建议。工作小组将展开筹备工作,并与内地监管当局和相关机构协商。政府将会提供配套,例如宽免有关市场庄家交易的股票买卖印花税,以提高人民币计价股票的流通量。我们亦正与内地监管当局探讨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措施,例如逐步放宽额度,扩大可投资产品范围,增加参与机构数目,完善销售安排等。

深化与内地的互联互通

本港金融市场与内地的互通互动不断加深和扩阔。“债券通”南向交易和“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在去年九月相继推出。“沪港通”和“深港通”的范畴持续扩展,交易额大幅增长。两地交易所在去年底已就将交易所买卖基金(ETF)纳入互联互通标的达成共识,ETF互联互通可望尽快落实。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A股指数期货合约”亦已在去年顺利推出,我们会探索开拓更多风险管理产品。

家族办公室业务

我在去年预算案提出,就进一步吸引家族办公室来港营办检视相关税务安排。经与资产管理业界了解并研究相关安排后,我们建议就单一家族办公室所管理的合资格家族投资管理实体提供税务宽免,并会尽快就详细建议咨询业界。目标是在今个立法年度向立法会提出修例建议,预计相关安排将自二零二二至二三课税年度起生效。相信建议会提升香港作为家族办公室枢纽的吸引力,丰富香港的资金池,并为金融业界及其他专业界别创造更多商机。

绿色和可持续金融

香港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发展前景广阔,我们以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可以引导国际资金配对优质的绿色项目,积极贡献国家的“3060”碳达峰、碳中和,全力推动香港迈向二零五零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推动经济向绿色转型。

我在二零一八年推出政府绿色债券计划以来,至今已成功发行超过七十亿美元等值、以环球机构投资者为对象的绿色债券,达成了几个重要的里程碑,包括发行长达三十年期的美元绿债和二十年期的欧元绿债,两者都是亚洲地区政府的首次,亦为香港的债券市场蓬勃发展建立了重要的参考基准。而深圳市政府在香港成功发行人民币绿债,为大湾区利用香港市场进行绿色融资提供了牵头和示范作用,并进一步强化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枢纽和绿色金融中心的功能。今年,我们会继续发行总值约四十五亿美元等值的绿色债券。

去年推出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广受业界欢迎,至今已批出超过五十宗申请,涵盖各类绿色和可持续债务工具,其中不少是资助与绿色和可持续贷款相关的外部评审费用。为支持企业进行绿色融资,我们会把计划下申请外部评审费用资助的最低贷款额门槛由二亿元降至一亿元。

基建融资证券化

为巩固香港作为基建融资中心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首选海外融资平台的重要角色,香港按揭证券有限公司将于年内研究落实基建融资证券化先导计划。根据计划,按揭证券公司预期将于下年度在机构市场发行总值达四亿五千万美元的基建融资证券化产品,供投资者选择。一方面让本地基建融资市场更蓬勃多元,同时把市场的资金引进高质素基建项目。

金融科技

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于去年十月签署谅解备忘录,同意通过“联网”方式,构建“一站式”平台让内地及香港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及科技公司,就其跨境金融科技项目于两地进行同步测试。现时,超过十间本地银行已有意使用该平台。金管局正与人民银行落实平台的操作细节。

“拍住上”金融科技概念验证测试资助计划于去年首次推出,业界反应热烈。我将拨款一千万元于今年推出新一轮资助计划,鼓励金融业就更多金融服务及产品进行概念验证测试,推动业界持续创新。另外,我们亦建议于新一轮资助计划下资助科研机构,为香港金融科技业界面对的一些发展瓶颈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商业数据通”

去年预算案宣布“商业数据通”计划,目标推出时间为今年年底。计划进展良好,多间银行在项目研究及试行时,已运用多种商业数据,成功向中小企客户批出总额逾九亿港元的贷款。金管局会研究引入更多商业数据源,以扩充商业数据通的功能,并丰富以数据为本金融服务的生态圈。同时,政府亦会研究让金融机构在企业授权的情况下能够从不同政府部门以电脑可读格式取得其在政府部门的数据,并会优先处理有助中小企申请金融服务的数据。

“大湾区投资基金”

我刚才提到把“未来基金”对“香港增长组合”的分配增加一百亿元,当中五十亿元会用作“策略性创科基金”。至于另外五十亿元,则用作成立聚焦大湾区投资机会的“大湾区投资基金”。在国家支持下,大湾区将会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发展前景亮丽。随着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联系越趋紧密,通过投资助力区内不同优势行业的发展,除了为区内发展增添动能外,亦为香港带来经济和社会收益。

文化艺术及旅游

文化艺术塑造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人文精神,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所在。香港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且拥有中西文化荟萃的独特优势以及广泛的国际脉络,加强推动文化艺术的交流发展,有助说好中国故事、香港故事,也配合香港在“十四五”规划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新定位。我会增拨资源推动文化艺术产业。

“香港演艺博览会”

要推动艺文界的发展,提供国际交易平台是重要一环,有助发展完整的产业生态圈。香港艺文界已具备一定实力。在视觉艺术方面,每年的巴塞尔艺术展、设计营商周等都蜚声国际。而二零二零年,香港在国际艺术品市场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纽约。

为丰富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角色,我将拨款四千二百万元,在两年内举办首届“香港演艺博览会”。这是为表演艺术界而设立的大型艺术市集,将提供一个综合平台,通过展览推介、座谈、专题讨论、表演和交易等活动,展示本地、内地及外地顶尖的表演艺术家和团体的作品,帮助内地和香港杰出的表演艺术走向国际,同时也促进他们与外地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团体交流。

艺术科技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新趋势,令艺术的展现及接触面有更广阔的台阶,也为相关的业界及青年,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我们在二零二零年已预留一亿元,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为艺团及创科人才提供支援。

为进一步推动艺术科技的发展,我会拨款三千万元,由下年度起推行“艺术科技资助先导计划”,鼓励九大主要演艺团体应用艺术科技,丰富它们的舞台创作;我亦会为“艺能发展资助计划”额外注资一千万元,鼓励计划下的中小型艺团进行更多艺术科技的探索。

此外,东九文化中心预计于明年分阶段启用,我会预留每年八千五百万元,支持其发展为艺术科技的重镇和摇篮,提供有系统的培训。我也会预留七千万元提升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辖下演艺场地的设备,让艺团可以在表演项目中更多应用科技,提升观众的体验。

图片来源:旅发局

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发展与推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对旅游业的支援,可令两者产生协同效应。过去两年,政府拨出了超过三十八亿元支援旅游业,当中除向业界提供直接财政支援外,亦包括额外资源鼓励业界在未恢复跨境旅游之前,开发更多本地游路线,协助提升景点配套和导游服务等。

面对区内激烈竞争,我们会做好准备,增加资源推动针对文化、古迹、绿色及具香港特色的旅游项目、加强推广,适时推出具吸引力的优惠,以吸引境外游客,并巩固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旅规划》)下“一程多站”示范核心区及国际城市旅游枢纽的定位。

我会预留十二亿六千万元支援及发展旅游业,当中六亿元将用作设立一个为期三年的“文化古迹本地游鼓励计划”,以鼓励旅游业界开发和推出具文化和古迹旅游元素的旅游产品,并支持“绿色生活本地游鼓励计划”的运作。另外六千万元则会用作资助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为期三年,以加强提升旅游业的专业水平及服务质素。

预留拨款余下的六亿元则用作支持香港旅游发展局(旅发局)重振旅游业及推行《文旅规划》的工作。旅发局将继续推行“旅游.就在香港”项目,以支援业界。当跨境旅游逐步重启,旅发局会在合适的客源市场进行“再遇.就在香港”推广,以吸引旅客重返香港。旅发局亦已于去年完成香港旅游的长远定位的前期研究和咨询工作,并会在来年根据各个客源市场的情况,分阶段推出全新旅游品牌的全球宣传活动。旅发局亦将运用其储备中的一亿元支持上述工作。

航空及海运业

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机场及港口设施。“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发展高增值海运服务,并首次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特区政府将继续推进香港航空业发展,并利用香港国际机场位处大屿山的区位优势,打造具多元产业的机场城市。

国际航空货运

为了进一步为大湾区提供优质便捷的货运服务,香港机场管理局(机管局)计划发展香港机场与大湾区之间的“海空货物联运”。机管局会在东莞设立上游“香港国际机场物流园”,及在香港机场设立“空侧海空联运货运码头”,让内地出口货物可在预先完成安检后无缝运达,再利用香港的国际航空网络,无需重复安检程序直接转运到世界各地。国际空运货物亦可套用上述相反路线进口内地。机管局已于去年年底开始利用香港国际机场现有的设施逐步推进海空联运先导计划,以具体测试及建立整套操作流程。

海运及港口业

香港海运港口局已成立专责小组,研究推动“智慧港口”发展的具体方案,包括通过一个数码化系统,进一步提升香港港口效率和减少货物处理时间及成本。该局亦按其研究结果,建议提供半税优惠予相关航运业商业主导人以吸引更多海运企业落户香港。政府预计将于今年上半年向立法会提交法例修订建议。

渔农业

为推动渔农业的升级转型、持续发展,我们已在“农业持续发展基金”及“渔业持续发展基金”下推出先导计划,资助本地渔农业应用新技术,例如水耕生产技术、智慧农场管理、先进禽畜废物处理科技、深海网箱养殖、贝类及甲壳类养殖等,进一步推动业界现代化及提升竞争力,并促进知识传承。我建议向两个基金各注资五亿元,并适度扩大适用范围及简化申请程序,以进一步支援业界迈向高科技、集约化的发展,以及把握大湾区机遇。

我们会继续推进“新农业政策”下各项措施,包括在新界古洞南设立农业园。农业园第一期会提供约七公顷农地,工程预计将于今年第二季至明年分阶段完成;第二期的筹备工作亦已开展,预计会提供约七十公顷农地。

加强投资推广

外来投资对发展不同经济领域都有莫大好处。优质的外来投资,不但能带来资金,也能带来技术以及创造就业机会。我们必需继续吸引内地及海外企业来港投资,为香港经济增长添增动力。

香港对外资的吸引力毋庸置疑。根据政府的统计调查,内地及海外的驻港公司数目由二零一七年的八千二百二十五间增加百分之十至去年创新高的九千零四十九间,显示香港的营商环境依然优越。

吸引外来投资

疫情后各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势必加剧,我们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投资推广工作,以吸引外来企业。政府将由下年度起分阶段增加约九千万元的经常拨款,加强投资推广署的工作,同时强化香港在内地和海外的投资推广网络。

香港目前已经签订了四十五个全面性避免双重课税协定(全面性协定),并正与十四个税务管辖区进行商讨,以减低外资企业在港营商的双重课税。我们会继续积极拓展全面性协定网络。

“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香港聚财集气的优势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我已邀请金管局筹备举办高层次的投资峰会,邀请国际和内地金融机构的负责人来港出席,亲身了解香港的独特优势及投资环境,共同探讨未来的环球金融机遇和香港可以发挥的作用。

贸易发展

香港一直是高度开放的贸易中心。“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提升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特区政府会继续积极拓展一个更稳定、开放、共融、互利及遵守多边贸易准则的国际经贸环境,强化作为国际循环下国家与世界各地的连接平台以及“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对外贸易

内地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分别是香港的第一及第二大贸易伙伴。我们会继续争取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框架下引入更多开放措施,为香港业界进入内地市场创造更有利条件。香港与东盟缔结的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协定)和相关的投资协定在去年全面生效以来,一直推展顺利。东盟成员对香港寻求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亦表示欢迎。特区政府现正加紧争取香港尽早加入RCEP。

除了香港的主要贸易伙伴外,我们亦会继续争取与其他经济体缔结自贸协定及投资协定,并借着新设立的驻迪拜经济贸易办事处,加强与中东地区的经贸连系及吸引中东企业来港。

“贸易单一窗口”

政府于二零一八年起分阶段推出“贸易单一窗口”,让业界可一站式向政府提交与进出口相关的文件,以提升货物清关的效率。第一阶段服务已全面推出,第二阶段服务预期于明年开始分批推出。我们亦已预留约十四亿元发展第三阶段资讯科技系统,现正就实施详情咨询业界,目标是在下年度提交拨款申请,以尽早全面实施“贸易单一窗口”

贸易推广

政府自二零一八/一九年度起,分六年向贸发局额外拨款共八亿三千五百万元,推行多项措施,巩固香港作为亚洲商业枢纽的地位,并为港商开拓商机。来年,贸发局会继续优化其旗舰推广活动“Think Business,Think Hong Kong”,加强于东盟及成熟市场的宣传工作;亦会积极发展数码平台,协助香港企业发掘商机和开拓海外市场。贸发局亦会举办活动,向内地市场推介香港的产品和服务。

会议展览

会展活动对推动本港的对外贸易及吸引外来投资非常重要。截至今年一月底,政府已通过在疫情初设立的会议展览业资助计划,向一百一十八个会展活动提供资助,另向七十三个长期在港举办的展览提供一次性即时支援。政府亦会积极考虑在疫情平稳后,吸引更多会展活动来港举办。

暂缓追讨欠租

现时困难的经营环境对不少企业都是个挑战。考虑到租金是中小企经营成本的一个主要部分,我们会尽速立法禁止业主对指定行业未能如期缴交租金的租户,终止租约、服务或采取其他相关法律行动,措施为期三个月,并可按需要再延长最多三个月;法例在六个月后会自动失效。有关安排让处于水深火热的企业有喘息空间,亦协助稳住就业。金管局会与银行密切沟通,如有业主因租金收入减少而影响其还款能力,银行会弹性处理。

“内地发展支援计划”

为支持在内地的港商、专业服务界别及创业人士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及抓紧机遇,我会在未来三年共拨款一亿三千五百万元予贸发局,推出“内地发展支援计划”,协助他们开拓内地商机。计划将聚焦较多港商营运及港人工作的内地城市,并以大湾区为重点,通过贸发局内地办事处网络,伙拍包括商会、专业人士协会及青年创业协会等港人在内地的商贸组织,举办培训、交流、商务考察及宣传推广活动。

创造容量

土地和人力资源是影响香港经济发展的两项重要制约。要解除制约,我们必须大力开拓土地及培训人才,既可让市民安居乐业,同时令经济发展踏上新台阶,从而保持社会稳定。

北部都会区及“明日大屿”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及“明日大屿”计划,将会是增加本港土地供应的重要举措,可大量增加房屋供应。

北部都会区会提供大量可作创科用途的土地,支持本港的创科发展。洪水桥╱厦村亦可发展为新界北现代服务业中心。至于包括新田科技城、罗湖╱文锦渡综合发展枢纽、马草垄,以及流浮山、尖鼻咀及白泥一带的发展范围,政府正争取在两至三年内为这四个土地开拓项目制订发展方案,亦会加紧落实新发展区的工程,确保房屋项目如期落成。

在财务安排方面,我会从“未来基金”累积收益中,预留一千亿元,在基本工程储备基金下成立专款,以加快推动北部都会区内土地、房屋和交通基建项目的进程。

“明日大屿”方面,中部水域人工岛的相关研究已于去年六月展开,预计于今年第四季可以提出初步方案。政府正研究精简程序,争取进一步提前原本在二零二七年展开的首阶段填海工程,以及首批居民在二零三四年入伙的时间表。我们会在相关研究中进行财务评估,探讨利用不同模式及融资方案,包括考虑是否采用发债或公私营合作等模式推动发展。

运输基建

要落实上述的大型发展项目,需要完善的基建配套。“基建先行”及“创造容量”的规划方式,是以运输基建带动土地发展。扩展铁路网络将会支持新发展区及其他新发展项目,释放周边地区的发展潜力,促进地区的活化、发展和经济活动。政府正积极推展一系列新铁路项目,其中北环线及洪水桥站的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已展开,东涌线延线及屯门南延线的铁路方案亦已刊宪。

我们正因应《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提出的发展策略,探讨全港性的铁路及主要干道基建的布局,让有关规划能配合甚或预留容量以满足包括《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等香港整体长远发展的需要。此外,运输署已正式展开《交通运输策略性研究》,以勾划出香港直至二零五零年的交通运输愿景及编订相关的策略蓝图,确保香港将来能建构一个安全可靠、环保高效的交通运输系统。

人才及劳动力

随着人口高龄化、出生率下降,香港劳动人口预计会减少。为确保香港经济可持续发展,除了要确保本地人力资源充足,也要提升劳动人口的质素,同时吸引人才来港。

我接着会阐述关于加强本地人才库方面的措施,包括人才培训,为人力资源提升技能、知识和创意,以及吸引外来人才。

金融业

因应低碳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我们计划推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培训先导计划”,为期三年,资助培训及获取相关专业资格的费用,推动金融及相关界别人士参与培训。

我们亦正积极落实为金融科技从业员制订资历架构认可的专业资历。首批适用于银行业的金融科技专业资历预计于今年推出。我们亦将于今年实行“金融科技从业员培训资助先导计划”,为成功取得金融科技专业资历的从业员提供八成学费资助,名额约一千五百个。我们将于今年进行顾问研究,继续为不同金融行业建立金融科技专业资历,推动金融科技人才全面迈向专业化。计划预算为四千三百万元。

此外,我们已委托数码港于今年推行新一轮“金融从业员金融科技培训计划”,为证券及保险界从业员提供培训课程及学费资助,并且资助该两个界别的业界组织自行举办培训课程。

创新科技

科技园公司及数码港继续通过不同计划为青年人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特区政府亦有不同计划鼓励或资助毕业生投身创科行业,例如“创科实习计划”及“研究人才库”等。

现时,“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快速处理从事研发工作人士的入境申请,“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则资助大学吸引国际知名的创科学者和其团队来港参与教研工作。我们会适时研究推出更多便利人才来港的措施。

医疗卫生

为了加大力度应对未来医疗人手持续不足的情况,我预备自二零二三╱二四学年起陆续增加经常拨款,视乎所需至每年额外四亿元,以加强医疗专业人员的培训,包括资助学生就读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大学、自资专上院校或公营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相关研究院修课课程,修毕课程的学生可成为医疗专业人员。同时,亦会在“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资助计划”下增加五百个指定名额,资助学生修读与医疗相关的自资学士学位课程。

另一方面,我会邀请食卫局与医管局,探讨豁免教资会资助大学及自资专上院校就医疗相关的资助学士学位课程及研究院修课课程向医管局缴交临床实习费用。

此外,继二零一八年施政报告宣布预留的二百亿元,我会再预留一百亿元,以完成各项提升和增加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的医疗教学设施的工程。拟建设施落成后,三间大学在容量上可应付约九百个额外的医疗培训学额。

文化艺术

我会拨款三千七百万元,在未来六个年度为康文署和即将启用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增加博物馆见习员(文物修复)计划及暑期实习生计划的名额,预计超过一百五十人受惠。

我亦会为“粤剧发展基金”注资一亿元,加强支持从业员的专业提升和持续培训,助力粤剧界长远发展,预计达八百从业员受惠。

建造业

为培训更多新血及提升现职工友的技术水平,我建议向建造业议会拨款十亿元,支持人力培训工作,包括为面临人手短缺的工种,增加培训名额及津贴,吸引新人及转职人士入行,以及增加提升半熟练工人至熟练工人的培训学额及津贴。我们亦会加强推广业界的专业形象和发展机会,以吸引更多青年人入行。

我们在二零一九年成立主要项目精英学院,培训公职人员以更创新的思维及更佳的领导技巧,推展工务工程项目。我已预留三千万元,把学院培训对象扩展至政府以外的持分者,包括主要公营机构、公共工程的顾问及承建商等各项目相关人员,务求提升工务项目的整体表现,共同推动香港长远的大型发展计划。

优才计划

政府早前完成检讨“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下的香港人才清单,通过新增“资产管理合规专才”及“环境、社会及管治相关财经专才”专业,并扩阔部分原有专业的领域,涵盖“医疗及健康护理科学”、“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和“艺术科技”专才,以及优化法律及争议解决专才的要求,以配合香港未来重点发展金融、创科、文化艺术和争议解决服务的政策方向,加强吸引目标优秀人才来港发展。

职业专才教育

此外,政府积极推动职业专才教育(职专教育)的发展,为不同志向和能力的青年人提供灵活多元的出路,培育香港发展所需的人才。政府通过职业训练局(职训局)推行“职业教育及就业支援计划”下的“职学雇主评核先导计划”及“职学国际交流学习先导计划”,以及“兼读制专业课程学生资助试行计划”,推动职场学习及评核、扩阔学员视野,并鼓励在职人士持续进修。政府已决定将上述计划的试行期延长两年,以惠及更多学生。

政府现正检讨毅进文凭课程资助计划,优化课程内容,并在二零二三/二四学年起将计划恒常化,以继续支持中六离校生和成年学员就业及进修。

鼓励持续进修

为继续推广持续进修,鼓励市民自我增值,政府会把“持续进修基金”的资助上限由每人二万元增加至二万五千元,并撤销年龄上限。新措施将惠及额外七十六万名合资格人士,已开立基金帐户的市民亦可受惠。

建设宜居城市

土地供应

本届政府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积极加快造地建屋步伐,五年来提供了稳定的私营房屋土地,涉及约八万六千个单位。二零二一/二二年度的用地整体供应估计可兴建约二万个单位,比供应目标高出约七千个单位。

展望来年,二零二二/二三年度卖地计划共有十三幅住宅用地及四幅商业用地,预计分别可兴建约八千个住宅单位及提供约三十万平方米商业楼面面积。卖地计划的住宅用地,加上铁路物业发展、私人发展和重建及市区重建局项目,预计全年的潜在土地供应可兴建约一万八千个单位。

至于短、中期的私营房屋土地,我们会在未来五年准备好约一百零三公顷土地,通过卖地或铁路物业招标为市场提供可兴建逾五万七千个单位的土地,当中近四成的土地供应来自新发展区/新市镇扩展区;另外四成来自其他地区的政府卖地项目;其余则来自已经进入设计阶段的铁路物业发展项目。以上的数字并未计及市区重建局项目和其他私人土地发展项目。

来年,我们会就加快流程、善用土地,以及推动建造业应用创新科技等方面,引入多项改善措施,以加快运用土地及建屋时间。

精简法定程序

发展局正全力检视与土地发展相关的法例,以精简发展流程及法定程序,缩短造地时间。我们计划于年内向立法会提交修订条例草案,期望社会各界支持改革,让各项填海工程、新发展区,以及公私营房屋项目得以早日落成。

发展多层工业楼宇

随着多个大型新发展区项目推展,区内不少棕地作业难免受到收地影响。政府委托顾问公司作投资意向调查后,初步倾向在洪水桥及元朗物色地点,利用市场力量,发展以物流及汽车维修行业为主干、兼容其他合适用途及受收地影响的棕地业务经营者的多层工厦。发展局将于明年公开招标出售第一幅相关土地。

推动建造业应用创新科技

我在二零一八年拨款十亿元成立“建造业创新及科技基金”,提升业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基金运行三年多后,渐见成效。我现建议再注资十二亿元,以继续基金运作及实施刚推出的优化措施,包括扩大资助范围及提高资助额上限。

另外,我已预留三千万元,在未来三年推动工务工程及业界的应用研发,促进业界采用崭新物料和创新建造技术,提升建造业的整体生产力和表现。

进一步鼓励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

“组装合成”建筑法有助大幅缩短楼宇建造时间、应对建造业人手不足的问题,及减少工程对环境影响。为加快楼宇供应,政府会推出更多宽免措施,鼓励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包括把可获得的楼面面积豁免,由现时的百分之六提升至百分之十,并为此提供相应的上盖面积宽免,以及支持因采用此技术导致额外楼面面积而需超逾建筑物高度管制水平的申请。政府会在今年中落实上述措施。

房屋供应

政府已觅得约三百五十公顷土地兴建约三十三万个公营房屋单位,可以满足未来十年约三十万一千个公营房屋单位的需求。这三十三万个单位约三分一预计在第一个五年期落成,余下预计在第二个五年期落成。

私营房屋方面,估计二零二二年起计的五年内,私人住宅单位每年平均落成量超过一万九千个,较过去五年的平均数增加约百分之十四。未来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单位潜在供应量达九万八千伙,为近年新高。

此外,政府已觅得足够土地提供超过一万七千个过渡性房屋单位。现时已有约二千三百个单位正在营运,另外约四千二百个单位正动工兴建,预计在今年落成启用;预期在明年底前再有约一万一千个单位落成营运。

按揭保险计划

多年来政府一方面遏抑投资和投机需求,另一方面尽力协助市民置业安居。政府在二零一九年底放宽了由香港按证保险有限公司提供的按揭保险计划,市民反应正面,楼市也维持稳定。考虑到目前市场环境、未来数年供应情况及首次置业人士和计划楼换楼自用家庭的需要,我已指示香港按证保险有限公司修订按揭保险计划,可申请最高八成按揭贷款的楼价上限将由一千万元提升至一千二百万元,首次置业人士可申请最高九成按揭贷款的楼价上限则会由现时八百万元提升至一千万元。香港按证保险有限公司稍后会公布详情。至于各项楼市需求管理措施,我们无意放宽。

绿色城市

为争取于二零五零年前实现碳中和,政府会按照去年公布的《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实施深度减碳策略和措施。同时,政府会继续推动新能源运输,配合减碳,并进一步提升空气质素。过去数年,预算案均投入资源推动建立绿色城市,并在不同范畴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低碳绿色科研基金”

我会向“低碳绿色科研基金”额外注资二亿元,以进一步推动香港减碳和加强环境保护。基金的第一轮申请反应热烈,第二轮亦已开始接受申请。这次注资将可额外资助约四十个项目,重点支持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及全民减废等范畴,并有助支持创新和科技业界创造就业机会。

电动车充电设施

政府在二零二零年十月推出二十亿元的“EV屋苑充电易资助计划”,推动现有私人住宅楼宇停车场安装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由于反应热烈,我们会额外注资十五亿元,把计划延长四年至二零二七/二八年度,令整个资助计划可协助共约七百个现有私人住宅楼宇内共约十四万个停车位,安装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约占全港一半合资格停车位。

政府正准备逐步把部分现有的加油站及液化石油气加气站转型至快速充电站,以支援更多不同的车种充电。我们亦会以“一地多用”模式探讨发展一些占地较大的加油站及加气站的可行性。

改善低洼地区抵御能力

气候变化会引致海平面上升及极端海浪。为加强沿岸地区的应对能力,政府计划于未来五年预留款项,为二十六个存在高风险的低洼或当风住宅地区,推展改善工程和管理措施。我们亦会开展海岸管理策略性研究,从规划和土地用途上提供指引及制订长远策略和防御措施。此外,我们会在今年申请拨款约八十四亿元,为多区雨水排放系统进行改善工程,以提升防洪能力。

优质生活

为了让市民及游客可以细味香港多元的文物古迹项目,享受美丽的海滨及更完善的文化、体育及康乐设施,我们会推动以下的工作。

优化海滨

本届政府拨出了六十五亿元,发展新的海滨长廊及休憩空间,以及改善海滨设施。在二零二一年,共十三个新海滨场地开放,其中包括湾仔海滨“海岸堤阶”,让市民有更多、更连贯的空间亲近维港,亦带来更多不同形式的亲水体验。来年,我们会延续“先驳通、再优化”的理念,计划开放九龙城海心公园扩展部分,以及首段位于启德前跑道区以私人模式发展的海滨长廊等,将维港海滨长廊总长度再延长一公里至二十六公里。

体育发展

政府一直积极推动体育发展,自二零一七年起已投放超过六百亿元的新资源,加强落实体育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并增加体育及康乐设施,鼓励社会各界合作建立热爱体育的文化。我们于二零一九年向“精英运动员发展基金”注资六十亿元,支持香港体育学院为运动员提供全面支援。我们亦于二零二零年向“香港运动员基金”注资二亿五千万元,鼓励更多运动员投身全职训练,以及运动与学业双轨发展。我很高兴香港运动员在过去一年的国际赛事屡获佳绩,亦期望更多年轻人投身体育事业、发挥所长、为港增光。

此外,我们正全力推动启德体育园项目,预期在明年年底竣工。我们亦积极推行二百亿元的“体育及康乐设施五年计划”,并落实兴建及提升社区体育及康乐设施,同时逐步落实改造由康文署管理的公共游乐空间的五年计划。

文化设施

政府在二零一八/一九年度预算案预留二百亿元在其后十年改善和增建文化设施。我们计划在今年申请拨款,推展位于粉岭的文化中心的主要工程、油麻地戏院第二期建筑工程,以及天水围天业路康乐及文化综合项目第一期主要工程。

社区演艺计划

艺术普及能丰富市民的生活质素。我会把康文署的“社区演艺计划”恒常化,从二零二四/二五年度开始每年增加拨款至二千万元,让市民有更多机会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推动艺术融入社区。

文物保育

过去十多年,我们已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提供二十四亿元拨款,至今已推展十九个保育历史建筑项目。我们亦通过历史建筑维修资助计划,协助私人业主妥善维修七十一项历史建筑。我们亦致力提升公众对保育历史建筑的认识,并支持相关学术研究。

“保育历史建筑基金”自成立以来,资助了不少成功的历史建筑活化项目,如大澳文物酒店、雷生春堂及饶宗颐文化馆等。这些活化项目成为地区的亮点,为市民闲来提供好去处,亦提升香港对旅客的吸引力,当中不少更获得国际文物保育奖项。我建议为基金额外预留十亿元,以进一步推动更多文物及历史建筑保育工作。

(图片来源:饶宗颐文化馆)

关爱共融

我们会继续加强社区和院舍照顾服务及社工服务,支援长者、残疾人士及儿童,涉及的额外全年开支逾十九亿元。

院舍照顾服务方面,我们会恒常化三个试验计划,即“安老院舍外展专业服务试验计划”、“长者院舍住宿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及“私营残疾人士院舍专业外展服务试验计划”,并增拨资源,提升“改善买位计划”下甲二级院舍的质素。

社区照顾方面,我们会恒常化“支援身体机能有轻度缺损的长者试验计划”及“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的言语治疗服务,协助有需要的长者居家安老。

在新增社福设施方面,我们会在即将落成的古洞北新发展区福利服务综合大楼设立七间合约院舍;在粉岭皇后山发展项目新增一间合约院舍,以及在屯门第54区增设长者邻舍中心、特殊幼儿中心和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为区内长者、护老者及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提供社区支援和训练服务。

我们亦会把“在学前单位提供社工服务先导计划”恒常化,及早识别和支援有福利需要的学前儿童及其家庭,并由今年十月起,为接受资助院舍及社区康复服务的残疾人士提供软餐,照顾他们的吞咽问题。

“邻里支援幼儿照顾计划”

政府于二零零八年推出“邻里支援幼儿照顾计划”,由服务机构招募“社区保姆”,本着邻里互助精神,为邻舍提供具弹性的家居日间幼儿照顾服务。为更好地回应社会对日间幼儿照顾服务的殷切需求,政府会检讨计划的实施模式及成效,包括“社区保姆”培训认证的需要以及他们的回报水平,从而提升服务质素及吸引更多人加入“社区保姆”的行列。检讨将于明年年中完成。

公共财政

现届政府任内财政状况的回顾和展望

本届政府一直恪守审慎理财、量入为出、应使则使的公共理财原则,并致力改善公共财政的透明度。凭借多年来的经济建设及市民的辛勤努力,本届政府接任时财政储备约为九千五百多亿元,其后更累积到二零一八/一九年度一万一千七百亿元的历史新高。充裕的财政储备使政府可在过去两年迅速和果断地增拨资源应对危机,包括成立“防疫抗疫基金”并先后注资共约二千亿元,以及在预算案中推出大规模逆周期措施,纾解民困和稳定经济。虽然政府因此在二零一九/二零至二零二零/二一年度均录得综合赤字,但随着各项措施成效体现,加上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深厚底蕴,今年度原先预计继续出现的综合赤字扭转为综合盈余,财政储备预期则会在本届政府届满时,维持约九千四百亿元,并于中期预测的五年期间逐步重回一万亿元以上(相当于十六个月的政府开支)。

在增加公共财政的透明度方面,我自二零一九/二零年度起将房屋储备金回拨至政府帐目内,并在去年宣布将“未来基金”的投资收益陆续反映在经营帐目内,这些举措都有助外界更全面地掌握政府的财政实力,有助维持金融稳定。

▼政府2月23日公布新年度财政预算案▼

+6

致力维持财政稳健

为回应社会诉求及提升服务,本届政府在任内大幅提升社福、卫生和教育的经常开支,累计至今年度修订预算的综合升幅将超过百分之四十,新增开支接近八百五十亿元。鉴于政府经常开支由二零一七/一八年度的三千六百一十八亿元升至今年度原来预算的超过五千一百亿元,我在去年已强调政府开支要进入整固期,并推出节流计划,在不影响民生开支的前提下,削减部门经常拨款百分之一。由于削减经常拨款的效果是长期的,因此今年我们不会推行进一步的削减开支计划,以免叠加效应窒碍部门运作,影响公共服务。不过,我们会继续审慎考虑涉及经常开支的新项目,并严格控制公务员增长,使长远财政承担与收入增长相适应。

本届政府虽然积极推动“政府绿色债券计划”,但债券只用于为经认证的绿色项目融资,并明确承诺不会用于经营开支,因此广受投资者欢迎。发行绿色债券既无损公共财政纪律,又可纾缓政府以现有资源承付资本开支可能出现的财政压力,亦进一步巩固外界对公共财政的信心。

增加收入

香港是开放型经济体,税基亦较狭窄,政府收入容易受经济情况影响。要维持稳健的公共财政,除量入为出,确保开支增长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更需要保持经济发展与活力,并开拓新的增长点以提高收入。

简单低税制是香港核心竞争力之一,对维持香港的竞争优势十分重要,亦与经济民生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落实现届政府的多项政策目标、提升服务及加大对社会多方面的投资,令公共开支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过去两年与抗疫有关的开支和纾困措施,亦带来额外的支出。基于政府收入和支出需要相适应的考虑,在不影响民生的前提下,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增加收入,尽可能在维持低税率政策下开拓新的收入来源。

我在去年的预算案提出调整股票印花税率,作为增加政府收入的措施。随着第五波疫情来袭,企业和市民普遍仍面对相当的财政压力,考虑到当前的经济情况,我认为暂时仍不宜调整利得税及薪俸税税率。我们预计在二零二二/二三年度仍会录得赤字。中期而言,随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的国际税务改革方案的推行,在香港落实全球最低税率可望增加来自利得税的收入。此外,我亦建议就住宅物业引入累进差饷制度,以体现“能者多付”的原则。我会在后面的章节进一步说明这两项措施。

在计及新的财政来源后,我们预计政府由二零二三/二四年度起可维持盈余。

长远而言,面对人口高龄化,公共开支的压力难以消减,政府会继续探讨增加收入来源的方式,并于适当时开展深入讨论,凝聚共识,以确保公共财政持续稳健,满足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差饷制度

差饷占政府收入总额大约百分之三至四。我在去年预算案宣布检讨差饷制度。经检视后,我建议修改差饷制度如下:

(一)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差饷宽减:政府会继续因应每年情况,考虑是否提供差饷宽减,以保持有关措施的灵活性。此外,考虑到社会过往关注拥有多个住宅物业的业主在现行差饷宽减安排下可多重受惠,我们建议日后住宅物业的差饷宽减,仅限合资格并且是自然人的业主,就名下一个住宅物业申请宽减。以二零二二/二三年度的差饷宽减上限作为参照,新安排可让政府于日后推行一次性差饷宽减措施时节省约三十一亿元;

(二)就住宅物业引入累进差饷制度:建议应课差饷租值为五十五万元或以下的住宅物业,差饷一如现时按租值百分之五征收。应课差饷租值超过五十五万元的住宅物业,则建议首五十五万元租值同样按百分之五征收差饷,其后二十五万元租值则按百分之八征收,超出八十万元的租值会按百分之十二征收,以更能反映“能者多付”的原则。预计约四万二千个住宅物业受影响,占整体私人住宅物业的总数约百分之二,政府收入每年可增加约七亿六千万元。

上述对差饷制度的修改将牵涉差饷物业估价署资讯科技系统的重大改动,政府会分阶段落实上述修改建议,我们会于二零二三/二四年度内落实住宅物业差饷宽减的建议,继而会于二零二四/二五年度内就住宅物业引入累进差饷制度。政府稍后会就差饷制度检讨结果、有关建议的细节及落实时间表咨询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

▼政府2月23日公布新年度财政预算案▼

+2

国际税务新规定

香港与全球一百三十多个税务管辖区于去年承诺,落实由经合组织制订的国际税务改革方案,以应对侵蚀税基及转移利润的行为(有关改革方案简称“BEPS 2.0”)。BEPS 2.0的全球最低实际税率只涵盖营业额至少达七亿五千万欧元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不会影响本港的中小型企业。政府已就如何落实BEPS 2.0,与受影响的企业交流,阐明政府的原则,包括维持香港税制简单、明确和具透明度的优势,保留地域来源征税等,以及尽量减轻企业的合规负担。政府会和有关企业保持沟通,让它们尽快适应新的税务规则。

我们打算在今年下半年向立法会提交立法建议,以按照国际共识落实全球最低实际税率等相关规定。与此同时,我们会考虑由二零二四/二五课税年度开始向上述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征收本地最低补足税,确保它们的实际税率达致全球最低实际税率百分之十五的水平,以保障本港的征税权。我们粗略估算补足税每年涉及一百五十亿港元。

二零二一/二二年度修订预算

二零二一/二二年度政府收入的修订预算为六千八百二十七亿元,较原来预算高百分之十五点五,即九百一十八亿元,主因是地价和利得税的收入较预期分别多四百三十五亿元和三百二十四亿元。

政府开支方面,修订预算为六千九百九十亿元,较原来预算低百分之四,即二百八十八亿元,主要是由于经营开支较预期低一百八十八亿元。

总括来说,我预计二零二一/二二年度盈余为一百八十九亿元。财政储备在二零二二年三月三十一日预计为九千四百六十七亿元。

公务员编制在今年度落实零增长。部门已通过订定工作优次、内部调配、精简程序及提升效率,让公务员在编制不增长的情况下应付工作量。

二零二二/二三年度财政预算

二零二一年《施政报告》中宣布的主要政策措施,共涉及约一百零四亿元经营开支及四十七亿元非经营开支,我会在财政上全面配合。

二零二二/二三年度的总收入预计为七千一百五十九亿元。入息及利得税预计为二千五百一十一亿元,较二零二一/二二年度修订预算上升百分之三点三。以二零二二/二三年度的卖地计划和土地供应目标为依据,地价收入预算为一千二百亿元,较二零二一/二二年度修订预算下跌百分之十五。印花税收入预算为一千一百三十亿元,较二零二一/二二年度修订预算上升百分之十一点九。

二零二一/二二年度政府整体开支减少百分之十四点四,相对名义本地生产总值的占比将由二零二零/二一年度百分之三十的高峰下降至百分之二十四点四。二零二二/二三年度整体开支将会上调百分之十五点五至八千零七十三亿元。在直至二零二六/二七年度的中期预测这五年期间,公共开支将维持占本地生产总值平均约百分之二十四点九。

本届政府的经常开支由二零一七/一八年度的三千六百一十八亿元,增至二零二零/二一年度的四千六百七十一亿元,增幅近三成,当中用于教育、社会福利和卫生这三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范畴约占百分之五十八。在二零二二/二三年度的经常开支预算中,教育、社会福利和卫生共占百分之六十,即三千四百一十六亿元。其中,卫生的开支增幅最高,较二零一七/一八年度增加超过一倍。

二零二二/二三年度,政府将维持公务员编制零增长的目标,以确保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预计在二零二三年三月底,公务员编制约有十九万七千个职位。

中期财政预测

中期财政预测主要从宏观角度估算政府的收支和财政情况。就二零二三/二四至二零二六/二七年度而言,中期预测所采纳的实质经济增长率为每年百分之三。

在这期间,政府基本工程开支平均每年会超过一千亿元,经常开支除了在二零二三/二四年度预期下跌百分之一点八外,之后年度增长则介乎每年百分之四点一至百分之四点六不等。

地价收入方面,二零二三/二四年度继续以过往十五年地价收入占本地生产总值的平均水平(即本地生产总值百分之三点八)计算。我亦假设利得税和其他税项收入的增长率,与未来几年经济增长率相若。

此外,中期财政预测亦反映了“未来基金”投资收益,以及政府发行绿色债券所得。

基于以上假设和安排,我估计经营帐目在二零二二/二三年度将会录得赤字,但在二零二三/二四年度可达致盈余。非经营帐目则在期内五个年度均会录得盈余。经营帐目预计除了在二零二二/二三年度由于本预算案的一次性纾缓措施和防疫抗疫开支导致赤字外,其后年度均为盈余。上述预测未有计及未来四年政府可能推出的退税及纾缓措施。

预计至二零二七年三月底,财政储备为一万零六百四十六亿元,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百分之二十八点九,或十六个月的政府开支。

结语

主席,香港正处于抗疫路上最困难的时刻,我们正面对巨大挑战。不过,我们也有着强大的力量和支援,只要团结一致,坚定意志、坚强信心、坚决行动,一定能战胜疫情,困难必然过去。

稳控疫情之后,紧接而来的是推动经济恢复和中长期加速发展。就此,我们必须立足大局,看清长期趋势、把握经济规律、紧抓重点、谋划长远,不要被短期的波动所左右。同时,面对百年未见的国际大变局和复杂的外围环境,我们必须有底线思维,做好部署,防范风险,以巩固我们的发展路径和成果。

回归以来香港经历几许风雨,经济金融大致保持稳定,但过程中折射出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其中经济发展不平衡、供青年人发挥所长的机会不足、经济成果分配有待改善等,日后都需要逐步解决。这些问题长远关系到香港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办法,全社会须同心合力破解。

每一个精彩的故事都有曲折的片段,每一个成功的个案都有挫折的鞭策。如果它们当中都有共通点,也许是主人翁都有着坚强而简单的信念导航。我们深信可把香港建设成一个更公平、公义、关爱、共享的社会。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标志着香港发展的历史新起点。实施香港国安法、完善选举制度,让香港重回聚焦发展的轨道,开启一个良政善治的新里程,一个值得我们期待的新发展阶段。祖国一直是我们的依靠,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经历高高低低,国家都是我们坚实的后盾和支持,造就我们的成功故事。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局中,香港有独特而无可替代的角色。国家持续稳步向前发展,“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前景亮丽;中国梦里有我们的香港梦。让我们携手同心,以勇气、智慧、信心和行动,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多谢!

▼2月22日 当局延长社交距离措施至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