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恐慌|第五波升温市民急入货 消委会吁理性:勿一窝蜂抢购

撰文: 陈淑霞
出版:更新:

本港疫情严峻,连日来日增逾千宗,确诊数字尚未见顶,蔬菜及日用品亦供应紧张,
消委会主席林定国今(13日)在商台《政好星期天》表示,本港正值第五波疫情,面对货品运输挑战,加上市民在抗疫期间增购日用品,导致本港日常用品及食品等价格上升,他呼吁市民理性消费,勿购超逾所需份量,免造成羊群效应,市民一窝蜂抢购,形成社会恐慌。他又提到,港府已获内地保证,确保会保障内地蔬菜及鲜活食品运输,吁市民毋须担心供应问题。

林定国呼吁市民要理性消费。(资料图片)

日用品及食品价格近月上升 商家减优惠更感“贵咗”

本港日常用品及食品等价格近日上升,消委会主席林定国表示,有留意到日用品及食品价格转变,尤其是近来一、两个月“似乎有上升情况”,或与运输成本及供应相关,消委会遂积极进行调查,并于网上公布相关价格变动。总干事黄凤娴补充指,据机构“网上价格一览通”数据所示,由去年6月至12月,物品价格升幅放缓,整体录得增加约2-3%,惟个别产品有上落,且商家减少提供优惠,“所以大家觉得啲嘢贵咗”。

两大超市上周平均价比1月“贵咗好多” 市民愿格价可省10%

她又提到,据两大超市2月11日与1月平均价对比所见,“事实上啲嘢真系贵咗好多喇”,认为或与供应短缺及运输挑战有关,且本港抗疫,“大家都自动入货”。她建议,如欲“悭钱”勿于同一超市购入所有物品,因消委会上月中曾进行比较,若市民愿意“格价”,最少可节省10%,“小数怕长计,一个月起码去几次超市,6人家庭,每次悭到成3、4百蚊,咁你乘返4,都悭到成千几蚊。”她又指,因本港有很多销售渠道,难言是否有人坐地起价。

跨境货车未能如常往返中港,本港连日来蔬菜供应紧张,售价飇升。(张浩维摄/资料图片)

林定国吁无需购买超出需要分量:原本唔紧绌都变紧张

林定国则呼吁,市民要理性消费,“未雨筹谋系好合理”,惟并不需要购买超出需要的分量,否则增供应压力,“原本唔紧绌嘅都变得紧张”,亦会造成羊群效应,市民一窝蜂抢购,会形成社会恐慌。 他亦提到,政府昨日亦表明已与内地沟通,相信内地蔬菜及鲜活食品供应应不成问题。

疫下电器产品投诉多 外卖平台投诉亦增至逾600宗

林定国又指,去年消委会接获最多有关电器产品的投诉,“咁多年来其实都无”,当中以家庭电器占最多,如电视机、吸尘机、冷气机等,反映市民在疫情下留在家时间增加,对电器需求及要求随之增加,亦关注家居清洁;网上外卖平台投诉亦见增加,去年接获约600多宗,“订咗但送极都唔嚟,原本热河粉都变冻河粉,变咗一饼嘢,又话送错地址”;另网络宽频使用的投诉亦见增加,“ 反映疫情对生活嘅转变。”

黄凤娴:忌抱“贪平”心态

黄凤娴又提到,前年网购投诉主要涉及口罩及旅行事务,惟去年则有变,不少涉及购买衣服,包括投诉送货廷误或失件等。她提醒,需留意网购平台商誉,忌抱“贪平”心态,因处理网购投诉不容易,部分网购平台会声称仅供挂单,著消费者自行向商家追讨;另不少消费在社交平台交易,“啲舖头仔话开就开,话关就关”,且部分采用电子支付,倘是个人对个人则属私人交易,消委会更难介入理性。

她又指,倘有争议,消费者应保留资料在手,另大品牌相对较稳阵,亦可参考网上口碑,若遇新网站欲“帮衬”,可先购买较平价货品,及试用其退款机制,确保其可靠及准时,“就会相对稳阵。”林定国则指,“香港人依家无咩娱乐,手机睇睇吓,就不如买嘢啦”,结果购入未必需要东西,呼吁港人理性消费。

规管美容健身销售立法搁置  消委会鼓励政府重启程序

林定国之后接受传媒访问时指,受到社会事件及疫情影响关系,令规管美容健身销售的立法过程搁置,盼社会环境及疫情稳定后可继续立法程序。他表示,消委会正密切跟进情况,只要客观环境容许,会积极鼓励当局尝试重新启动立法工作,认为新一届立法会累积很多需要处理的问题,要接受现实,但原则上当然越快越好。

他又指,消委会早前已发布监管海外物业销售研究报告,认为首阶段应规管本港销售海外物业的物业代理,但如果在处理和监管代理都未能完全解决问题,亦不应排除规管海外发展商。

▼2月12日 旺角信和中心要求进入人士扫瞄安心出行▼

+4

▼2月8日 蔬菜供应紧张售价升▼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