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食无限期】曾放弃变味米 过期食家野人:凭味觉判断赏味期限
科技为城市人提供方便,亦带来不必要浪费。环保人士“野人”莫皓光与妻儿同住村屋,为减少浪费,一家人生活一切从简,常食用快过期或已过期食品,在后园种植蔬果。野人批评,有商户为取得低廉来货价,不惜大批购入食品,最终“卖唔晒、摆过期”造成浪费。他有感商户应妥善管理货品,市民不应盲目依随食品标签,可以感官判断食品能否食用。
浪费食物是源于零售者,应该计算点样量入为出,如果无浪费就不会有𠮶间社企(绿惜超市)嘅出现。
过期日并非代表一切 食用前可以感官判断
“人渐渐学识睇标签同数字,而非凭自己感觉,判断食品是否变质或者不能食用。”野人认为,本港物资丰富,不少人习惯以食物包装上的“过期日”作食用指标,常食用过期食品的他,则会以口感去衡量可否食用。
“每一间社企嘅出现,都是解决社会某啲问题!”野人指,店舖入货意味着生产量增多,或许基于背后大规模的买单,商户应该妥善管理货品,以降低食品摆过期的情况。他续称,教育市民珍惜食物亦是重要一环,“每个人都有责任,应该多角度思考,并唔系只话零售商同生产商唔好!”
购买快过期食品 既便宜又减少浪费
“过期食家”野人指,他主要购入快到期的食品,“系佢(超市)制度内,就快过期就平啲!”他透露,有朋友开设社会食物银行,不时会转赠快将过期食物,而茹素的他亦在家园种植蔬果,尽量自如自足,减少浪费食物。
他与家人不时食用已过“最佳食物日期”的食物,基本上没有变质问题。但也有例外,早年有人转赠近50包有问题大米予他,供其农地作堆肥用,“当时觉得如果问题唔大都可以食,第一次食冇问题,但第二次食就开始变酸。”之后,他请教米农,才知悉若真空包装不佳,会令白米变质,因此该批米食一次后,就只能用作堆肥。
野人:传统智慧离我哋好远!
早于2003年,野人受到自然教育导师的启发,开始反思资源浪费的问题,他三年后改变原有的城市生活,以减少浪费大原则展开新生活。“以前我钟意饮汽水,每种杯面出新味道都要试!”野人笑言,年幼时家人都着他不要食过期食物。
事隔11年,野人与妻子阿牛、九个月大的儿子期仔(乳名:麦皮)住在乡郊村屋,饮用自来水、以柴火煮食。野人近日与妻子计划逐步放弃使用石油气及电力,如果实行,他最希望于地底放瓦罐,尝试以地温保持食物冷冻,将传统智慧融入现代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