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医院行政总监忆述治拾荒习惯精神病人 帮手执杂物屋有原因

撰文: 黄伟伦
出版:更新:

半甲子行医生涯,来来回回,阮家兴又回到葵涌医院,由初出茅庐在该院任精神科医生,现时成为该院行政总监。30年的经历,医治无数病人,也目睹精神科的变化。回首往昔,成为管理层前,曾经担任外展医生,摸黑步行往天台屋接触病人;更曾为喜欢执拾杂物的思觉失调患者,收拾混乱房屋,此为防止病人容易复发。
电视上不时见有长者或精神病患者执拾垃圾回家,引起严重卫生问题,出现“曱甴屋”、“老鼠屋”,甚至影响邻居。阮家兴笑言庆幸当年执拾的房屋,并非曱甴横行,只是肮脏及堆满杂物。他续指,这类人士一般未感到家内有问题,“佢哋唔会觉得个环境唔好,如果唔系一早处理咗啦”,并说:“相当一部份系有治疗嘅需要。”

拾荒病人拒他人入屋清理

葵涌医院行政总监阮家兴是精神科医生,1991年6月完成实习后,在7月正式加入葵涌医院,拣选精神科。他笑言,实习时体验过不同科,但未感特别兴趣,最终选择未经历过、又少人拣选的精神科,从此于葵涌医院展开从医之路。

无心插柳成为精神科医生,在30年经历中,阮家兴有16年在葵涌医院渡过,2019年成为该院的行政总监。入职早年,他曾为外展医生,到访多处接触精神病人,曾经要到唐楼的天台屋,接触一名患有思觉失调的拾荒婆婆。他忆述临近天台的楼层,完全没有电灯,漆黑一片,只能摸黑上天台,但到达后,对方初时又不理睬,需要探访数次,获取信任才可交流。

谈到拾荒者,近期不时有“曱甴屋”、“老鼠屋”报道,屋主不断执拾各类垃圾、杂物回家,引致单位极其肮脏,滋生曱甴、老鼠,严重影响卫生,甚至波及邻居。阮家兴表示,大约行医3、4年时,曾接触相关个案。他忆述对方为一名年约50岁的独居男子,居所的杂物堆积如山,后来发现患有思觉失调,需要入院治疗。在出院前夕,阮家兴认为需先清理其单位,否则容易复发,但对方拒绝他人上其住所。经商谈后,最终病人愿意由阮医生带领其他同事,亲临其居所清理。

+1

相当一部分有拾荒习惯者要治疗

阮家兴笑言,幸庆其单位并非曱甴横行,“我都惊!”只是相当肮脏,并堆满杂物。他表示,相关问题一般分数类,“有啲可能系长者智力嘅问题;佢执咗都唔知有问题,有一啲同思觉失调有关;亦有啲系根本系长年累月嘅习惯性,又唔系全部有病嘅,但相当一部份系有治疗嘅需要。”他指一般执拾垃圾的人士,都未感到有问题,“佢哋唔会觉得个环境唔好,如果唔系一早处理咗啦。”他直言:“唔系佢求我(执屋),系我求佢”。

直击景林邨“曱甴屋”

+7
医管局的“精神健康专线”咨询服务使用人次(医管局提供资料)

新冠疫情致更多人有情绪问题

谈到香港精神病患的趋势,阮家兴表示,其实住院人数并无增加,不过医管局的“精神健康专线”咨询服务,近年确接获更多求助。根据医管局的数据,由2016/17年度的23,272人次,增加至2020/21年度的43,487人次,大增近87%。

阮表示,据其观察,港人精神压力来自多方面,例如家人、个人、工作,未见特别改变,不过在疫情下,确有更多人有情绪问题,例如担心疫情,又或社交生活受影响。

思觉失调青年一次过吞下药物

除了阮家兴,葵涌医院高级职业治疗师朱汉威同样已入行30年。谈到难忘经,他提到曾有一名30多岁的病人,患有思觉失调,每日日上三竿、睡至下午2、3时才起床。他跟进个案后发现,病人未跟从医生指示服药,“一次过食晒”,以致非常疲倦,需要经常睡觉,而且本身充斥负面想法,其母亲的要求本身又过高,令到他不愿工作,只是不断睡觉。最终经过连串访谈、治疗后,成功影响病人动机,重拾工作。

葵涌医院2023年底完成重建扩服务

1981年落成的葵涌医院现在重建,预料2023年底完成,届时分散于不同医院、地点的专科门诊,将可集中于葵涌医院,方便病人及医生,例如原本位于下葵涌分科诊所的葵涌老龄精神科门诊部暨照顾者支援中心,就可重置于新的葵涌医院。

阮家兴表示,日后病房环境会有改善,希望医院可服务更多病人。他续称,现时仍有不少人抗拒精神科,假如病人的家人不合作,就更难治理。展望未来,他表示享受现有工作,未有下一步打算,会致力服务葵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