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虐儿|抗拒被碰等反应或是被虐线索 社工吁立法也需培训配套
今年首三季,平均1日发生3宗怀疑虐儿个案,政府正拟订立法建议,建立强制举报虐儿个案机制,并加强有关专业工作者识别虐儿的培训。有关注虐儿个案的社工认为,如一般专业人士未接受过培训,对小朋友被虐待敏感度或较低,会错过情绪特征等“线索”,吁立法同时必须配合培训,设立清晰原则,前线人员执行时才会有一致性。
延伸阅读:举报虐儿|儿时被虐为母后一嬲就打 悔疚求助改观念:一错难补救
政府拟建强制举报虐儿机制 没按责任举报可囚3年
政府拟建立强制举报虐儿机制,保护16岁以下儿童,教师、医生、护士、社工等指定专业人士将纳入强制举报名单,没有按照责任举报个案,可判处监禁3年。就执行细节方面,明年初会再展开下一轮咨询,以期2023年上半年提交草案。
立法强制举报政细节值得斟酌 社工:儿童福祉最重要
对于坊间担心要“系又报唔系又报”,防止虐待儿童会社工吴伟侨称理解,有家长甚至认为“郁少少都话犯法,咁我唔洗教啦?”吴认为立法强制举报政策下,很多细节值得斟酌,始终儿童福祉最重要:“如程度系好弱,宁愿我们(社工)做了评估,无需要跟咪唔跟,好过去到最后错过了严重个案。”他亦重提18年5岁女童“临临”虐待致死事件,直言学校一直有留意、拍照纪录,但最后为何没有举报,背后原因复杂。
抗拒被碰及作攻击性行为或是被虐征兆 社工老师没培训易误判
吴伟侨说,如一般社工、老师未接受过培训,对小朋友被虐待敏感度或较低,会错失部分情绪特征如抗拒被碰、作出攻击性行为:“面对这样的学生,可能以为他内向。”他又强调,并非有相关特征便必定与受虐画上等号,但认为需了解多一点。
防止虐待儿童会服务经理(屯门中心)杜凯琳说,机构求助热线中,最多举报人的身份为父母,其次便是邻居。吴伟侨说,机构接到电话后,会派两位社工上门家访,为家庭进行评估,有时家长未必不合作,社工“靠厚面皮”隔住铁闸聊天,终被允许入内。杜凯琳亦指,遇过家长反倒过来感激举报者:“同我讲真系顶唔顺啦。”二人认为,如果立法,必须相应配套,且原则清晰,前线人员在执行上,才会有一致性。
今年头3季平均1日发生3宗怀疑虐儿个案
受疫情影响,不少学校今年大部分时间未恢复全日制,变相令学童在外间逗留的时间增加,危机亦随之而起。资料显示,今年头9个月虐儿案件达到871宗,平均每一日发生逾3宗,较去年同期的数字升近66%,当中涉及身体伤害的“侵害儿童人身罪行”更飙近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