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科解码】理大校长:30年前毕业只想找好工 年轻人应创业
读好书,进好大学,毕业后才能找份好工作,下一步便是买楼……这种根深柢固的观念,是香港的成功基础,还是桎梏?曾经在美国发展、本身是科学家的理工大学校长唐伟章认为,今时今日香港经济要持续发展,年轻人要更多地考虑创业,而创业者欠缺的是支援。
人生起码要工作40年,值得花开初的两年来尝试创业,这是你一辈子最能承受失败的时间。
校长:追梦要趁早
“30年前无论家长、学生,大多数人读书毕业后都只是想揾份好工。”创业好,创业却难。在香港,有多少人敢大胆追梦?唐伟章承认,创业存在风险,成败后果难以预料,令不少学生宁愿打工,但他依然鼓励年轻人创业。“人生起码要工作40年,值得花开初的两年来尝试创业,这是你一辈子最能承受失败的时间。”
小企业是经济支柱
为何创业这么重要?根据统计处的数字,至2015年9月,本港有近32万家中小企业,占商业机构的98%,聘用了130万人。
唐伟章指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的经济贡献、创造的职位数目往往远超大企业,是社会的经济支柱,中小企业的数目要增加,必须靠有人创业。因此创业风气旺盛,可以大大促进经济,同时强调学生创业不应只局限于科技行业,只要是对社会有贡献的均应鼓励。
他以美国加州矽谷为例,当初能够起步,是由当地大学鼓励学生、教授创业起家,经过20至30年才发展至今天的规模;另外深圳近年亦大力鼓励初创公司落户,令当地迅速发展成国内科技企业集中地。本港创业风气则刚刚吹起,但无论投资规模、融资金额等仍难与外国相比。
香港要培养创业文化,除了长时间酝酿外,最大的困难在于对创业者欠缺“一条龙”配套,“现时有不少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协助创业者,但协助初创企业继续营运的融资链仍未健全”。
香港整体配套落后,改善由大学开始。唐表示,理大在2012年起,已将“协助学生创业”列入学校5年发展策略之内,设立微型基金供学生申请创业,过去4年资助过80个项目,当中七成初创公司营运至今,涉及环保、科技等行业。另外,理大3年前与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合作,为理大学生提供最多20万元人民币创业种子基金。除为学生提供资金外,理大也为学生提供额外培训课程,并安排创业毕业生回校分享,而个别学科也设有专门创业课程,供学生报读。
【施政报告创科解码报道 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