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科解码】厂佬“不笨” 谁愿当白老鼠?
推动创新科技的发展,政府、工商机构及高等院校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不过,“三头马车”之一的工商界在本港创科路上,却未能跟得上时代步伐,每年花费于研发(R&D)的开支凤毛麟角,早已被同区其他先进经济体,如南韩、台湾、新加坡等大幅抛离。
近年,科研结合工业,创造了不少“吸金”神话,从iPhone、无人机、电动车到机械人……曾经是“工业城市”的香港,经过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已变成全球服务业主导程度最高的经济体,面对科技创新的潮流,香港厂佬在科研路上姗姗来迟,他们为何不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厂佬心声︰创新是“政府行为”
翻开统计处资料,2013年本港研发总开支大约156亿元,工商界虽然占了当中的45%,亦不过70亿元,占本地生产总值(GDP)只有0.32%,相比其他发达经济体系普遍占1%,难免予人“缩骨”的感觉。
从事珠宝制造30多年的资深“厂佬”、古珀行珠宝集团总裁沈运龙则认为,香港厂家创意很多,但谈到创新科技却无能为力,“涉及的技术,并不是我们这些小本工业家能够做到,过程中需要政府牵头,是一个精密的政府行为。”
沈指出,传统行业如珠宝制造业,对创新科技同样有渴求,过去亦因资源问题,错过了珠宝业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珠宝身分证。原来,本港珠宝业于2009年已获政府资助研发全球首个珠宝身分证,利用激光微雕技术,把加密后的资料,如生产商、产品成分、钻石卡数等,以“二维码”形式刻于珠宝身上,成为独一无二的微型身分证,但去到应用层面便“行人止步”,“珠宝身分证不论在意念和技术上都十分创新,资料可以成功记录于二维码中,但用来读取数据的仪器过大,成本较高,单靠一间普通企业是不能解决当中的技术问题。”
既然做厂‘无肉食’,便索性将厂房卖掉退休,又或转型投资地产,赚到的钱更多,舍本逐利不是一个潮流,而是现实,有其经济诱因。
本地工业家对于科研感到无力或冷感,某程度因为它们在香港经济体系算是“弱势社群”。据统计,中小企业占全港企业总数逾99%,达到31.8万家,其中从事制造业的中小企却只有9,757家。过去20年,香港工业节节败退,目前制造业只占GDP 大约1.4%,“过去一段长时间,香港地产有升无跌,面对周边竞争,既然做厂‘无肉食’,便索性将厂房卖掉退休,又或转型投资地产,赚到的钱更多,舍本逐利不是一个潮流,而是现实,有其经济诱因。”沈运龙不讳言。
制造业“积弱” 科研难谷起
可以说,制造业基础薄弱,是香港创新科技发展停滞不前的其中一个原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指出,制造业是创新与科技的主要驱动力,与服务业相比,制造业公司会较主动进行创新科研活动,是创新研究成果商品化的主要推手。中大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区玉辉教授称,工业最大好处是拥有较长的价值链,从研究开发、生产、物流以至销售都能带来高增值的项目,“香港仍有些制造业企业,愿意投放资源做R&D,在国际上取得很好的声誉,譬如生产微型马达的德昌电机。”
审视香港邻近的竞争对手,创新科技竞争力较高的经济体,如新加坡、南韩及台湾,制造业占GDP百分比均超过20%,工商界用于研发的支出占GDP的比重介乎1至3%,香港只能望其项背。当大部分厂佬无心恋战,又或处于供应链低增值的一端,如何打通一条适合香港的创新之路,将会是个挑战。显然,创新科技不再是单一口号政策,更涉及香港经济结构如何转型的大问题。
【施政报告创科解码报道 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