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百亿抢半数启德地皮 推高楼价成新常态

撰文: 李彤
出版:更新:

中资企业近年大举南下,进占香港各行各业,例如麦当劳、Pacific Coffee接连由内地企业接手,港铁新列车亦由中国制造。其中与港人住屋息息相关的地皮,近年亦由中资主导,单计启德新发展区10幅已推售的地皮,其中一半、即5幅已由中资财团夺得。而首度来港投地的海航集团,更于两个月内两夺得该区住宅地,涉额逾142亿元,每呎楼面地价更逾1.3万元创下纪录。启德第十一幅地皮即将开标,市场预料地价每平方呎可达1.1万元或以上水平。业界人士相信,中资积极攻港房地产,料会继续推高楼价,意味港人仍要“挨贵楼”一段时间。

中资财团特别钟情启德发展区,至今成功夺得区内5幅住宅地。(吴钟坤摄)

海航夺两地最瞩目

启德新发展区的地皮分布,可谓近年本港卖地市场的缩影。自2013年以来,该区前后共批售出10幅地皮,包括1幅商业地及9幅住宅地,当中5幅、即半数皆由中资夺得,涉及金额总值约227亿元,建屋单位数量保守估计近3,000个。

其中,首度来港投地的海航集团,两个月内两度夺得该区住宅地,合共斥资逾142亿元,两幅地皮每呎楼面地价分别高达1.35万及1.36万元,出现“面粉”(地价)比区内的“面包”(现楼)还要贵的现象。

港人港地项目由中资发展商负责,已是一大讽刺,最近项目更以呎价1.7万元开卖。(李彤摄)

成功抢占近三成官地

再放眼全港的土地市场,中资占有份额也愈来愈大,由五年前近乎“零参与”,至过去一年投得的地皮数量,已占政府推地量总数近三成,且往往以“自在必得”的姿态,出超高价成功抢地。以2016年为例政府批出的22幅住宅官地中,占27%、即6幅落入中资手里,个别中标价较市场预期高出两成至八成不等,出手之阔绰,连本地发展商亦大叹“竞争大”。

地价被中资进取策略抢高,自然令人联想到楼价亦可能被推高。纵然时任发展局局长的陈茂波近月曾提及“政府卖地时,无保证发展商必赚”、“住宅落成后市价与投地成本价没有必然关系”等言论,企图为市场降温及释疑虑;惟他的言论在数日后却不攻自破,皆由中资中海外发展的“港人港地”启德1号(II)却以1.7万元开价,较当年购入地皮每呎楼面地价仅4,913元高出逾两倍,且中海外亦不讳言定价已将地价纳入考虑因素。有关情况反映楼价被地价推高,已是不争事实。

掌控住屋价格及质素

面粉(地价)愈抢愈贵,自然贵买贵卖,面包(楼价)只会更癫,业界预计未来3、4年落成的住宅物业楼价基本上易升难跌。理想城市集团企业估值部主管张圣典认为,中资来港投地“开咗个头,好难停。”料未来仍会持续吸纳本港地皮,市占率愈大,固然愈有力掌控未来的本港住宅的供应及价格。

项目质素与本地分别不大

在铅水事件中,部份受影响屋苑涉及中资集团承建,令人忧虑相关新盘日后会否质素欠佳。测量师学会建筑测量组副主席谢志坚指,不论内地或是本地发展商,建筑框架还是要跟足本港的法例,设计入则均要经过屋宇署的认可,故中资“出品”不会与本地发展商的楼盘有太大偏差。

“本地大大小小的发展商,建屋质素也有参差,难一概而论,当然,个别龙头发展商起既楼,质素特别高啦。”以建材而言,谢直言,不少本地发展商早已采用内地进口的预制组件、玻璃幕墙等,他认为,部分在港投地的中资财团,本身具房地产开发经验,“以咁高价投得地皮,相信不会用太差既材料,他们会参考本港楼宇的用料及质素,不会偏离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