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湾12种越冬水鸟数量急跌约八成 有品种消失 团体促加强保育

撰文: 张嘉敏
出版:更新:

岭南大学科学教研组早前与香港观鸟会研究,调查42种迁徙至后海湾的水鸟,在过去20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调查发现,有12个物种到后海湾的种群数量显著减少,当中有水鸟的种群更完全消失。而其中有3个物种,在其他地区的种群数量亦呈下降趋势。研究团队认为,社会有保育的迫切性,并需要长期监察水鸟。

黑脸琵鹭在过去20年间显著上升。(岭大和香港观鸟会提供图片)

岭大和香港观鸟会的研究团队分析了1998至2017年期间,42个越冬水鸟物种的数量变化,当中有12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录得显著减少,跌幅平均为8成,包括红嘴鸥、黑水鸡、矶鹬、翘鼻麻鸭、卷羽鹈鹕、白骨顶、绿翅鸭、赤颈鸭、白腰草鹬、苍鹭、灰林银鸥,以及针尾鸭。

当中卷羽鹈鹕于近10年没有停留在后海湾地区,即跌幅达100%;而白骨顶同样由过往有2,000至3,000只停留,跌至近10年的100只,跌幅达9成。此外,有3个物种,即白骨顶、针尾鸭,及卷羽鹈鹕,在区域评估中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即牠们在其他地方停留数量下降,显示牠们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一带的种群数量,正在逐渐减少,应当作出紧急的保育行动。

黑脸琵鹭、池鹭等9个物种 过去廿年数量显著上升

团队估计,体型较大的物种,如卷羽鹈鹕和鸭子的跌幅,较多与人类狩猎有关。不过,亦有9个物种在过去20年间显著上升,包括黑脸琵鹭、黑翅长脚鹬、池鹭等。

翘鼻麻鸭的数目录得显著减少。(岭大和香港观鸟会提供图片)

香港观鸟会总监余日东指,与其他研究比较,米埔及周边一带的湿地有较高比例的物种数量呈上升趋势,反映目前的保育工作对后海湾地区的湿地,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他认为,应对水鸟作长期监察,确保并加强现有的保育政策。

岭大科学教研组助理教授宋亦希指,社会有采取保育行动的迫切性,当中鸭子和较大型的物种更容易被捕猎、丧失栖息地,或受到其他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应给予更多保育关注。

岭南大学科学教研组联同香港观鸟会调查42种后海湾水鸟在过去20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岭大和香港观鸟会提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