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医生.专访|林哲玄批特首当医生是敌人 倡免试草案应限港人

撰文: 郑翠碧
出版:更新:

特首林郑月娥前日(18日)公布,放宽引入海外医生的修例草案将会于6月2日提交立法会首读。医疗团体“医护诚信同行”主席林哲玄接受《香港01》专访,批评特首在最初提出修例时,已把医生想像为“假想敌”,又把医疗系统弊病的责任归咎于医生是不妥,是忽视其他制度问题。
林哲玄指他个人并不反对放宽引入海外医生,但强调底线是仅限于香港永久居民,又提出放宽初期的对象应只限50间医学院的毕业生、合资格者在正式注册前的一年内仍需完成特别评核等建议,认为在免试下,这些方案可为医生质素设立多重保障。

去年11月特首林郑月娥出席施政报告答问会时,提到将会研究放宽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的门槛。 (资料图片/郑子峰摄)

去年11月特首林郑月娥出席施政报告答问会时,提到将会研究放宽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的门槛,她当时直言“呢场仗系要打,但希望系和平、无硝烟嘅仗”,今年2月正式提出修例草案时,引数据表明香港的医生人手短缺,故需引入更多海外医生。

林哲玄怒斥特首的说法是将医疗系统问题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医生,无视其他医护人手、病床等都不足,而医生与病人的比例亦一直有所上升的情况,他批评特首把医生当作敌人,“摆咗我哋上台,我唔反对增加医生,但唔应该一开始就闹我哋!”

林哲玄批评特首在最初提出修例时,已把医生想像为“假想敌”,又把医疗系统弊病的责任归咎于医生。 (资料图片/黄宝莹摄)

以免试引入海外医生,这议案在医学界中争议不断,反对者众,林哲玄表明不抗拒这些“外来者”。他解释,在他年少读医时,身边不少同学都是基层出身,而家境较富裕的人,大多把子女送到外国读医,毕业后才回流到港执业。他认为,在政府修例后,可鼓励有钱人家的子女到外国读医,把学位留给基层学生,让他们有摆脱贫穷的机会,而富裕家庭子女亦能透过计划回港执业,促进医学文化交流。

最大疑虑是方案如何确保本地医科生获优先受训

不过,林哲玄指出,他最大的疑虑是方案如何确保本地医科毕业生能够优先选择工作和接受培训,他称以往医院管理局曾经在5月招聘有限度注册的海外医生,质疑在招聘时机上会否影响到7月才毕业的本地医科生就业机会,提倡政府要求医管局日后在9月才聘请海外医生。

公营医疗的医生人手短缺,政府决定修例引入更多海外医生。 (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林哲玄坦言政府提出免试方案,对于现时努力温习考执业试的医生而言是不公道,政府亦无疏导他们的不满,但他认为5年的在职评核已足以评估一个医生能否全面执业,“专科后做五年,通常都已独当一面”,若有医生表现不称职,便应延长其评核期。

他又建议,在评核期的最后一年,除了如常评估工作表现外,负责的机构更应检视该名海外医生的知识水平、技能、行为操守,是否达到正式执业的要求,并提供资料予医务委员会作最后审核,“例如有个医生好恶死,会闹病人,喺医院系teamwork,顾问医生可能叫佢行开就得,但出嚟执业就唔系咁。又例如个医生写排板鬼画符咁,无人睇得明,喺医院可以叫trainee(受训医生)帮手写,但做私家就唔OK。”

对于制订认可院校名单的问题,林哲玄认为初期只认可50间医学院已足够,料机制“易加难减”,除非该院校出现大丑闻。坊间忧虑修例后,内地医生有机会来港执业,林哲玄估计,只有数间排名较高的院校能“入围”。部份意见认为医学院的排名多以研究水平衡量,但未必代表学生的临床表现好,林哲玄则相信,一间好的院校,其学生也不会是“垃圾”,虽然处事方式未必与香港一样,而在医院工作会有“师傅”作导师,料不成问题。

对于有病人组织自荐加入制订名单的委员会,他表明不同意,因为不涉及道德操守的议题,他认为只需熟悉海外课程、训练模式的人担任委员便可。

林哲玄指他个人并不反对放宽引入海外医生,但强调底线是仅限于香港永久居民。 (资料图片/林若勤摄)

虽然政府表明新方案针对的对象仅限香港永久居民,但已有不少立法会议员明言会要求政府进一步放宽,容许非香港人也可受惠,甚至准许未完成实习的医科生回港才实习,草案最后会否“大走样”?林哲玄指他不支持再放宽,虽然起初吸引到的医生数目或会较少,但相信日后会逐步增加。

林哲玄慨叹道,香港的医疗问题并非单一的源于医生短缺,而是结构、模式的问题,例如专科门诊轮候时间漫长,他认为应建立普通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合作制,若病人的专科疾病的病情趋稳定,便毋须回到专科覆诊,只需家庭医生跟进情况,“如果有好嘅医疗制度,就算唔够医生,都唔会太过唔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