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医生︱陈沛然指执业试是一国两制下安排 驳斥张宇人言论
政府提出修例,以“特别注册”方式引入海外医生,在新制度下,将设立一个新的“特别注册委员会”去制订认可的海外医学院名单,这些院校毕业的医生便有机会免试在香港正式执业。
医学界立法会议员陈沛然今天(19日)在商台节目表示,香港没有资格考核外国的院校,只能“佢话得就要得”,难以进行任何有水平的考核,而且在港府的官方说法下,委员会不是用作把关,只是用作审查院校资格。他又认为日后制订名单时,难以将内地院校排除在外。
而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马仲仪就指出,日后如发现海外医生能力不足,也难以决定是否有权不通过其评核,因为等同于断绝了他来港执业之路,又不知道是否需向政府解释原因。
医学界立法会议员陈沛然在商台节目《在晴朗的一天出发》表示,本港让非本地医生应考的执业资格试,在背景上是因为回归前本港使用英联邦互认院校,只是1997年回归后本港不可只有外国势力,故要推出资格执业试,内地医生亦因而可被引入,是一国两制下才有专业评核试的安排,但现在这制度又再度消失。
陈沛然强调,香港没有资格考核外国的院校,只能“佢话得就要得”,难以进行任何有水平的考核。他另外提到,在港府的官方说法下,“特别注册委员会”不是用作把关,只是用作审查院校资格。他认为,现时新加坡的认可名单有内地院校,相信香港日后亦没理由将内地排除在外,“香港有何资格将他们排除在外?”
对于一直积极推动海外医生注册条例的自由党议员张宇人呼吁本港医生“收手”,不要阻挠输入海外医生,陈沛然反驳指:“本港的政治现实下,政府想做甚么都可以,我们有何可以出手?”他批评张宇人说话不顾现实,批评他不需要提出有关言论。
在新制度下,一个海外医生能否获得正式注册,需视乎他工作的机构评核结果。马仲仪在港台节目《千禧年代》表示,现时公立医院评核在职员工时,主要审视其工作效率、与同事合作情况等,而非评估员工的知识范畴。她指出,现时医管局会中止一个员工的合约,大多是因该名员工犯下大错,又或者长时间改善不到自己的问题,故此绝少解雇人,她认为日后若海外医生跟不上进度,如不通过他的评核,就等同断绝了他来港执业之路,责任不同,又不知道是否需向政府解释原因。
至于专科培训方面,作为中层医生的马仲仪指出,公立医院工作繁忙,现时已需同时工作及“带多个同事”,部分专科要求导师和学生比例是一比二,担心如果新方案吸引到数以千计的医生回港,难以有人手去培训海外医生,而且不少中层医生离职,部分专科的手术名额更是有限,日后需再评估如何设立培训制度及处理融合问题。
对于认可院校名单如何制订,马仲仪批评政府无讲清楚整套准则及写入法例,难以评价,但指出即使有中国内地医学院以英语作教学语言,香港医生接触这些院校的毕业生时,却发现他们书写英文是可接受,但临床英语则仍有困难。相反,有国内医生进修及考香港的执业试,最后合格,“有考试大家咪知你得唔得啰!”
特别注册委员会无人由选举产生,马仲仪称现时的委员名单是医学界的翘楚,但质疑他们脱离前线已久,能否了解前线医生的声音。她称,政府现时推出的方案与2月时的差不多,但就增加了医委会成员,不过却需由特首委任入新的委员会,她强调医委会本身已有一半委员是委任产生,现时政府在这些人当中“再挑选”,以致新的委员会缺乏各层面声音,认为政府应接纳所有医委会委员都有资格加入新的委员会。
彭鸿昌:保护主义嘅门系开咗啲,但唔系中门大开
关注病人权益的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就称同意政府修例,但认为现时门槛仍不够低,难以吸引大量医生来港,形容“保护主义嘅门系开咗啲,但唔系中门大开”,批评有人仍执著医生能否讲广东话、英语,无视病人等到死、等到担惊受怕,有“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他指出,若认可院校必须与港大、中大水平相若,或只有4、50间,相信即使增至100间,当中部分质素参差,但有雇主把关,评估该申请人是否合适,都可以接受。他又认为,若有人非就读认可的院校,但提供到成功优异的证明或当地医学院的推荐信,公营机构也应弹性处理,给予面试机会,令这些人有机会利用新渠道执业。
他又认为若非专科的海外医生回港,捆绑期长达11年,难以吸引人回流,他直言虽然希望医生留在公营机构“一世”,但现时是“求人返嚟”,方案需有一定吸引力,建议改为有专科资历后,捆绑其工作3年便足够,即总共是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