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生疫下直播教理财 小型调查揭4分1人无储蓄、月花3,400元

撰文: 邓颖琳
出版:更新:

本港缺乏理财教育,香港科技大学一班学生,发现不少同学面对财务疑难,无储蓄习惯,月尾更经常要“挨面包”,甚至不清楚信用卡收费及MPF运作等,故参加投委会举办的个人理财大使计划,学习理财知识,以及在科大内推广理财教育,并邀70多名科大同学,参与为期1个月的理财挑战,期间发现受访科大生的饮食及娱乐使费占整体开支逾半,更有4分1人完全无储蓄。同学的研究与挑战夺得优秀理财教育计划奖的金奖。

5名科技大学学生,参与了投委会的个人理财大使计划。左起为陈乐欣、陈思雅、陈思慧、林筱珊、陈泽谦。

与同学讨论时发现 了解理论者众 实际投资者少

科大数学系2年级陈思雅表示,与同学讨论时发现,了解理财理论者多,实际投资或正视财政状况者少,而疫情下更多人关注理财议题,故与数名志同道合同学“组队”,参与投委会的个人理财大使计划,由2020年10月至12月期间,参加主办单位活动,丰富理财知识,并在科大内推广理财教育,希望更多人学理财、改变日常习惯,累积资本渡过难关。

科大环球中国研究3年级生林筱珊是组员之一,她指出,不少同学无储蓄习惯,月尾常呻要“挨面包”,且不少人有意申请信用卡,故期望分享在银行信用卡中心实习累积的经验及知识。

他们以科大生会面对的“引诱”设计小游戏,如是否食宵夜、换不换新型号手机等,让同学有机会反思消费习惯。

团队曾邀同学进行“一个月的理财挑战”

团队另邀请70多名科大同学进行“一个月的理财挑战”,收集科大生的储蓄、投资及开支金额,统计平均科大生财务状况。陈解释,“科大学生生活模式相对接近,希望畀同学比较自己同其他人系饮食、娱乐花费嘅开支”。

团队另邀请70多名科大同学进行“一个月的理财挑战”,网上收集科大生一整个月的储蓄、投资及开支金额,统计平均科大生财务状况。(受访者提供)

调查显示,科大生月入中位数约4,500元,支出中位数则约3,400元,储蓄或投资则约700元。其中四分一科大生“零储蓄”,而开支分布,饮食占29%、娱乐占22%,紧接是衣著(16%)及交通(15%)。

他们另设社交平台专页,连续4星期,以储蓄、信用卡、强积金及投资4个主题出帖,以直播及有奖问答(零食、现金卷、影音产品等),吸引同学了解理财概念及贴士,主题包括定期存款、月供股票、强积金运作、信用卡优惠比较及陷阱等。

陈思雅笑言,以往只懂储蓄,甚少投资,是次活动要做大量资料搜集,了解到不同理财工具,如信用卡的回赠及奖赏亦有不少种类,要视乎个人习惯申请,“系获益良多,愿意尝试投资,识得计算风险同做财务规划。”

今届个人理财大使计划有11间大专院校、共13队参赛,科大团队脱颖而出,夺优秀理财教育计划奖的金奖。(受访者提供)

疫情下面授课暂停多时,他们的宣传需转到网上进行,惟发现付费卖广告成效低,平均约200元,惟关注他们的人数仅约16人,于是转向校内人脉入手,获教授批准于网课宣传,连同活动的逾3,000元奖品,最终仅花约4,100元,便接触到近5,400人次。

投委会、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及圣雅各福群会举办的个人理财大使计划,今届有11间大专院校、共13队参赛,科大团队脱颖而出,夺优秀理财教育计划奖的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