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改革|教评会倡更名为国民与社会科 吁政府首年提供教材参考

撰文: 邓颖琳
出版:更新:

教育局早前公布,高中通识科须改革及改名。教评会今日(26日)召开记者会,就新科的发展及相关考评安排提建议。
教育评议会执委会主席何汉权、执委邹秉恩及蔡国光建议以“国民与社会科”命名,取代通识科。蔡解释,公民教育早在1997回归前后开始渗透各学科,故以“公民”命名新科不合适,而“国民与社会科”则可强调由国民教育出发。

应善用早会周会等进行渗透式国民教育

教评会促政府全盘审视及整理国民教育在幼稚园、小学至中学的课程规划,除了高中设独立学科,亦须包括跨学科课程(如内地考察、生涯规划及品格教育),另参考公民教育模式,善用早会、周会等进行渗透式国民教育。

邹秉恩直言,新一代对国民身份的看法,或受社会运动影响,教育界有责任让下一代有正确的身份认同:“香港回归后,港人有新的身份”。

校长何汉权认为,香港学生须了解港人同时具备“香港市民、国民及世界公民”三个身份,惟他强调“不能太急”,教师应公道及耐心解释,让下一代慢慢接纳。(资料图片)

何汉权:身份认同需要教、但不能太急

何汉权解释,香港学生须了解,除了香港市民身份,港人同时是国民及世界公民,他相信只要教师“心清理正、公公道道”地教育,下一代会慢慢接纳,惟他强调“不能太急,应由学生认知出发,香港、国家,再到世界。”

蔡国光指,近年不少年轻人会到内地进行“消费式”旅游,惟未能接触各界别及层面人士,建议中小学生至少每三年到内地考察,可考虑全级前往。(资料图片)

内地考察宜由小学开始 每3年一次

蔡国光形容,近年不少年轻人会到内地进行“消费式”旅游,惟未能接触各界别及层面人士,建议中小学生至少每三年到内地考察,小学先到广东省一带,中学则可到更远地方,让香港学生更深入及全面认识内地社会。他又说,考察团应著重交流,“不可以去完一个内地人都无接触过”,长远应由学校校本设计考察内容,确保师生都清楚考察目标,由教师领导学习,“非去完就算”。

何汉权认为,“须有优质内地考察,才有优质国民教育”,不应沿用价低者得原则决定内地考察的项目,而是著重考察内容有否包含学习计划。而学校日常教学或教务中,应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贯籍,加强归属感。

教育局早前表示,目标是2021年9月新学年中四级可推行新科,取代现有通识科,正向学校收集意见,至今未公布新科的课程框架及内容。蔡国光期望,教育局在3月2日完成收集学校意见后,最迟4月向学界及公众公布新的课程框架,让学校分配人手及教担,予教师准备。

教育局至今尚未公布通识科改革后的课程框架,料新教科书难赶及在新学年出炉。(资料图片)

料教科书未及9月出炉 吁首年由政府提供官方教材

教育局至今尚未公布通识科改革后的课程框架,料新教科书难赶及在新学年出炉。何汉权直言,若新科必须推,9月前须完成师训及预备好教材。蔡国光解释,若沿用一贯教科书出版时序是无法赶及9月前出炉,但建议降低要求,新学年先由认识香港、基本法、宪法等内容开始:“不要执著加字、改标点,就有很多现成教材可用,只是图片版权费时,但这些都不重要,不用精美印刷都可以是教材!”

邹秉恩建议,新科首年由政府提供官方版本示范,可聘大学专业教育人员协助制作,同时教育局应在暑假或之前为教师作新科培训,协助教师适应及推展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