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放榜】教局加识别码恐成另类TSA “PISA之母”何瑞珠劈炮

撰文: 何敬淘
出版:更新:

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教授何瑞珠昨日(6日)公布2015年PISA成绩后,已决定不会参加2018年的PISA研究工作。由2000年首届PISA开始,这位“香港PISA之母”就担任这计划首席研究员,由于不认同教育局下届起参与学校和学生都需加识别码,黯然决定离开。她忧虑加了识别码后,就能辨识各校表现,会形成学校催谷学生压力,变成另一个TSA,令成绩失实,并异化为高风险评估。据消息人士透露,日后将会由中大教育心理学卓敏讲座教授侯杰泰接任PISA香港中心总监。

何瑞珠决定不参加2018年的PISA研究工作。(何敬淘摄)

延伸阅读:【PISA放榜】港15岁生科学能力跌32分输澳门 新加坡三项目居榜首

延伸阅读:【PISA放榜】港生往绩佳代表香港教育好? 隐藏问题应怎解读?

由2000年首届PISA开始,中大人员到学校让学生做卷时,都是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研究团队不能辨识每位参与学生或学校个别成绩。不过,教育局在2018年PISA的招标文件中,加入了新规定,表明当局将会收集包括学校和学生身分在内资料作进一步使用和分析。

何瑞珠自2000年担任“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的PISA香港中心总监。她认为新做法会扭曲本来PISA低风险评估原意,有可能令参与的中学忧虑成绩不够好而操练学生。她表明不认同教育局新要求,因此决定退出来届PISA研究。她称下届的PISA仍然会由中文大学负责,但未有透露哪位教授将负责项目。

当然担心,不担心的话就不会退出。
“香港PISA之母”何瑞珠

刻意操练难反映学生真正水平

何瑞珠期望会有跨院校的研究学者组成团队,去监察一系列包括PISA、TIMSS(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和TSA(全港性系统评估)系统性评估数据如何被使用,“系统性评估是监察系统,不是量度个别学校或学生的水平,要度个别学校的水平已有其他合适的工具。我们的教育系统已经太多考核,如果你再将系统性评估变成一把刀,我们的小朋友难以健康成长。”

问到担不担心PISA会像TSA般异化为高风险评估,何表示:“当然担心,不担心的话就不会退出。”

中大香港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黄显华亦认为,教育局的新做法会对学生和学校做成压力,若学生经过刻意操练,PISA就难以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

侯杰泰(中)将出任PISA香港中心总监。(资料图片)

据了解,日后的PISA香港中心总监,将由中大教育心理学卓敏讲座教授侯杰泰接任。侯早前公布一项调查,比对学生吃早餐与TSA成绩关系,发现恒常吃早餐的学生比不吃早餐的学生,学业成绩比较优秀。

吴克俭任局长的教育局拒绝撤销在2018年PISA加入学校和学生识别码。(资料图片)

教育局:分析长远助优化教育政策

教育局回应称,招标文件列明为参与PISA 2018的学校和学生提供识别码,旨在丰富现有资料和数据,在有需要时可连系现有及/或其他相关数据,深入分析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范畴的发展,以及学生志趣、家庭支援、学习环境等对学习的影响,有关分析长远而言有助优化教育政策。

对于有忧虑引致额外操练,发言人表示会和研究人员共同合作,清楚向学校和学生说明PISA的目的和收集识别码的目的和用途。“我们会特别指出PISA并非一个有考试大纲的学业考试,且参与与否属自愿性质”,获邀参与的150所学校和每所学校约30多名学生均是随机抽样选出,教育局承诺识别码只作研究之用,绝不会公布个别参与学校和学生的资料,亦不会用作评核个别学校和学生的表现。

立法会教育界议员叶建源认为,在PISA研究中加入收集学生身分和学校识别码的做法是多此一举,担心PISA会TSA化:“以往的做法恒之有效,但当你加了新要求,学界会担心PISA研究的用途,未必再如以往乐意参加。”叶建源希望教育局明白学界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