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渔护署珊瑚普查 海下湾磨洲覆盖率不足一成 署方研复修

撰文: 黎梓纬
出版:更新:

渔护署今日公布今年的香港珊瑚礁普查结果,33个调查地点中,位于海岸公园范围内的海下湾磨洲仅录得不足一成的珊瑚覆盖率。

今年的本港东部水域的珊瑚覆盖率由约9%至82%不等。(政府新闻处图片)

海下湾磨洲珊瑚覆盖率最低

珊瑚礁普查在今年6月至9月进行,为期四个月,主要涵盖最多珊瑚生长的东部水域,共有33个普查点,其中9个位于海岸公园。录得的珊瑚覆盖率由9.3%至82.8%不等。东平洲、牛尾洲及印洲塘等19个地点,录得逾50%的珊瑚覆盖率,属相当高水平。但位于海岸公园的海下湾磨洲,只录得9.3%的覆盖率,是33个地点中最低。

署方指全数普查地点均可发现多种指标物种,包括(左起)珊瑚鱼、蝴蝶鱼及海蛞蝓等。(政府新闻处图片)

署方指品种多样性维持高水平

普查亦全数录得20个指定指标品种如石斑、海胆及海参等,署方指大部分地点录得的品种数目均很多。据观察所得,具较大珊瑚覆盖范围的地点,物种较多样化。署方指,所有普查地点的珊瑚覆盖范围普遍稳定,部分更有轻微增长。指标品种的情况非常稳定,品种多样性维持于高水平。

珊瑚白化情况方面,今次普查发现有7个地点出现此现象,程度属轻微,署方认为可能与今年夏季水温持续上升有关。

海下湾今年曾有不少刺冠海胆聚集,疑导致珊瑚死亡。(资料图片)

刺冠海胆增多 珊瑚大面积死亡

今年公共专业联盟发现海下湾磨洲珊瑚群落,连续7个月录得零覆盖率,被形容为大面积死亡,怀疑是上游复耕用的农药令海水养分上升,导致有“珊瑚刺客”之称的刺冠海胆增多。渔护署亦证实今年初海下曾有大量会侵食珊瑚的刺冠海胆聚集,已派人清理,但未知海胆增生和珊瑚减少的原因。

珊瑚礁普查的方法及搜集数据,除了记录珊瑚覆盖率和健康状况外,潜水员亦要记录预先订定的指标品种,包括二十种鱼和无脊椎动物,以评估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转变。

珊瑚礁普查记录指标品种,用以评估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整体健康情况和转变。指标品种珊瑚鱼在娥眉洲的珊瑚群落游弋。(渔护署图片)
珊瑚礁普查记录指标品种,用以评估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整体健康情况和转变。图示摄于桥咀的指标品种──裸鳃海蛞蝓。(渔护署图片)
珊瑚礁普查记录指标品种,用以评估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整体健康情况和转变。图示摄于东平洲的指标品种──蝴蝶鱼。(渔护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