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论坛】学校宿舍频爆虐儿事件 反映守护儿童政策缺失

撰文: 政论投稿
出版:更新:

近日,特殊学校匡智会松岭二校宿舍被传媒揭发过去数年内发生多宗严重虐儿事件,包括有严重智障儿童被职员用门夹爆手指、被长期约束肢体或隔离、被喂食时鲠喉致脑死亡等。骇人听闻的虐儿事件背后,更反映改革香港守护儿童机制的迫切性:为何校方能够一再隐瞒事情、包庇涉事员工?香港教育的监察制度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

撰文:国际培幼会总干事萧美娟博士

“全控机构”权力失衡酿“虐儿黑洞”  强制申报虐儿刻不容缓

作为服务儿童的相关机构,确保儿童安全本来就是机构责无旁贷的道德责任。不少欧美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地,早已设立国家“守护儿童最低标准”,要求儿童相关机构跟从指引,在日常运作中采取一切合理措施避免儿童受到伤害。不少国家更特别针对学校宿舍、少年看守所这些对儿童拥有完全支配权力、对外封闭的“全控机构”采取更密切的监察,预防机构内的权力失衡酿成虐儿事件。

是次“匡智事件”正正反映“全控机构”权力失衡的可怕。儿童和家长本应是机构服务的重要持份者,但由于机构缺乏持平问责的管理机制,亦令儿童和家长的声音难以在机构日常运作中反映。严重智障儿童本来就难以表达自己,即使受到虐待也是有苦难言;加上不少学童家长难以长期监察子女在宿舍内的状况,令特殊学校宿舍容易出现“虐儿黑洞”,即使出现严重虐儿事件外人也无从得知。事件中虽然有职员见义勇为报警,然而警员到场调查后却只是草草了事,校方亦只顾追究举报者,一再包庇涉事职员,致令儿童在东窗事发后依然得不到适切保护。

(培幼会提供图片/Shutterstock)

要改善机构“虐儿黑洞”的问题,政府成立的儿童事务委员会应全面检讨现时儿童保护机制,同时订立“机构强制申报虐儿事件”机制,规定所有与儿童工作相关的机构主管必须于特定时间内向当局申报机构内发生的虐待儿童事件,并立法保障所有个人举报者免受报复和追究的权利,让当局得以知悉并以持平公正态度处理事件。此举不但能提升机构透明度,亦能为机构主管提供更大的诱因保障儿童安全,在机构内防止虐待儿童的事件发生。

除设立强制申报机制外,确保当局迅速回应、适切保护受虐儿童亦同样重要。不少国家在强制举报机制中,都会加入当局回应举报个案时限的法定要求。例如,美国堪萨斯州规定如果儿童身处严重伤害的风险,当局必须即日作出回应,而即使怀疑虐儿个案不涉及对儿童即时的严重伤害风险,当局都必须于72小时内回应及著手处理个案,确保怀疑虐待儿童的事件得到迅速而适当的处理。

“校本管理”无划一守护儿童标准

设立“强制申报虐儿”机制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机构透明度,亦能激励机构主管未雨绸缪,采取合理措施确保儿童在机构内的安全。“匡智事件”反映的不只是“无王管”的问题,而是守护儿童标准缺失的弊病。

本会翻查相关条例,发现《特殊学校资助则例》与《教育条例》只简单提及学校应有的基本设施和注册程序,对“如何确保学童安全”的相关指引却寥寥无几。虽然教育局早前已向特殊学校发放《使用约束或隔离的方法处理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严重情绪行为问题的指引》,然而,该行政指引却表明当局期望学校订立有关“校本政策”处理相关事宜。换句话说,不同学校的校本政策的详尽程度亦可能有所不一,亦未必所有学校都会在政策中清楚列明约束肢体或隔离的措施应在什么特殊情况下实施、施行时间最长多久、职员记录有关事宜的程序如何等等。当个别机构缺乏清晰守护儿童标准和规范,意味著员工无法确切了解如何在机构内推行有效保护儿童的措施,没有一套标准步骤程序处理虐儿个案,亦令前线员工无所适从,儿童安全便得不到全面保障。因此,学校需制订守护儿童政策,为职员提供清晰的规范和程序,确保儿童安全。

“匡智事件”背后反映的,不是偶然的悲剧,而是失效的守护儿童体制。政府当局必须全面检讨守护儿童的政策,加快设立“强制申报虐儿”机制,让怀疑虐儿事件能尽快得到妥善处理,提升儿童相关机构的运作透明度。另外,政府与业界亦应商讨订立教育界的“守护儿童最低标准”,透过划一规范和监察,确保儿童在机构内的安全。

(文章内容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