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屿|学者指海砂价17年间升10倍 忧计划致库房倒钱落海
“明日大屿”填海工程争议不断,政府曾初步估算造价达6,240亿元,但近日不少声音指疫情下再推“明日大屿”或淘空库房。有环团今(15日)举办研讨会讨论,关注团体认为海砂价格已今非昔比,17年间升价10倍,忧工程未完已“坐地起价”。另有学者认为,工程愈大,超支机会愈大,最终可能超支三至五成或以上,担心工程只是“倒钱落海”。
绿色和平今(15日)举办网上研讨会,邀请学者及关注团体评论“明日大屿”对香港经济、民生等方面的影响。填海1700公顷的“明日大屿”计划,先引起超支疑虑。本土研究社成员陈剑青指出,机场三跑填海工程海砂供应问题已引起警号,工程因海砂供应商突然无法供应曾停工半年,质疑工程延期带来的成本不低,加上海砂价格在过往17年上升10倍,惰性建筑废料亦无法完全取代海砂,在对海砂的庞大需求下,供应商或坐地起价,认为政府无办法、无能力确保“明日大屿”工程不超支。
冠域商业及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关焯照亦认为,工程愈大,超支机会愈大,认为“明日大屿”的工程造价未必是政府估算6,240亿元,由于当中变数太多,涉及舖桥起路等环境因素,估计超支情况可达3至5成或以上。他认为,海砂愈挖得多、数量愈少,最终价格一定上升,“起咗四分一个岛,佢(供应商)停止供应,你仲起唔起?”若工程继续,同样认为会被坐地起价。
忧公私营合作牺牲公共利益
发展局局长黄伟纶早前引用沙田第一城的模式作例子,由发展商负责填海,再将大部分土地交回政府兴建公营房屋,该公私营合作模式是否适用于“明日大屿”?
陈剑青认为,政府当年要求发展商跟足规划发展沙田第一城,质疑政府现在是否仍有“议价能力”。他以公私合营的西隧为例,看似建筑期免费,但只是转嫁给市民摊分25年慢慢“还债”,直言“免费的东西才是最贵”,担心公私营合作导致规划时被私人公司牵着走,导致公共利益被牺牲,好的地段用来建私人豪宅,差的地段才建公营房屋,衍生如天水围的孤岛城市。关焯照亦表示,未来的香港人口增长会放缓,未必吸引到私人市场投资。
批政府营造需大量土地假象
“明日大屿”工程计划填海逾千公顷,陈剑青指出,政府计划分阶段在人工岛提供26万至40万伙单位,换言之地积比其实很低;对于目前本港房屋供应,一年用作兴建房屋的土地只是30至50公顷,所需土地不多,且不少公屋可建30至40层,认为政府营造需要很多土地的假象。他质疑政府是否为了所谓长期土地供应,牺牲短中期的土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