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程检讨丨报告倡审书审教材 教协指如阴干 教联:恢复信心
教育局的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花接近三年检讨课程后,今天(22日)提交最终报告。当中备受关注的通识科,小组建议维持其核心科目地位,惟报告在课程内容、教材、教师培训及考评四方面均有建议,除了倡议独立专题探究(IES)转为非强制,亦提议长远将通识教科书纳入送审机制、重新培训教师,加强校内问责机制等。而课程修订后可再作检讨,判定长远应否维持通识成为核心科的地位。
教联会主席黄锦良大致认同建议,认为可恢复大众对通识科的信心,老师亦可安心教学。
而教协副会长、通识科教师田方泽则批评,小组建议是暗藏加强控制、渗入偏政府观点之嫌,从考评制度著手可致“倒流效应”,老师随时因忧心影响学生成绩或被指教学失当而减少讨论、只教正面意见,与科目期望训练学生批判思考、培养同学成世界公民的理念背道而驰,有意“阴干”通识科。
报告指新近事件不宜用作探究题材
专责小组建议维持通识教育作为核心科目之一,但须恒常检视课程内容,适时更新“当代已发展成熟的”课题供学生探究,并列明“新近发生的事件尚在发展当中,不适宜用作科目的探究题材”。小组解释是因事件未完,往往未能核实资讯数据的客观程度及可靠性,令师生难展开持平和具证据支持的讨论。
小组倡查阅通识教科书 未来考虑纳入送审机制
教材及教科书方面,小组建议教育局为出版商提供“专业咨询服务”,查阅已出版、在市场出售的通识教科书,若服务效果理想,且获学界及公众接纳,出版社准备两至三年后,可考虑将通识教科书纳入现行的课本送审机制。
至于校本教材,小组建议教育局支援学校管理层加强学校自我检视和内部质素保证和问责的机制,保证校本材料质素。
促教局考评合作拟审考卷及评核
考核方面,小组建议缩减通识科内容,建议容许学生选择不进行独立专题探究(IES),转为延伸和选修部分,与笔试评级分开汇报,即大学“一般入学要求”中只计算笔试成绩,而大学可将IES作为加权或某些课程的入学条件。
在DSE考卷的拟题、审题和评核上,小组建议教育局和考评局付更大努力加强共识和合作,确保课程目标和理念与评估一致。
倡教育局办全新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如内地考察团
小组另提议教育局因应预期推出的修订课程架构,举办全新系列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以及持续举办课程规划经验分享会、内地考察团等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通识科教师:IES变选修是“废通识科武功”
教协副会长、通识科教师田方泽质疑报告期望加强政府对通识科的控制,将IES变为选择性质,只计加权是“废通识科武功”,减低学生探讨社会议题的诱因;而在早前早前历史科试题事件后,要求考评局与教育局在拟题、审题及评核上合作,“倒流效应”下,老师或因忧心影响学生公开试成绩,避开探讨批评或质疑政府的意见。他批评报告整体有“阴干”通识科之嫌,与通识科希望学生自由探讨,训练批判思考能力,培养成世界公民的理念背道而驰。
田方泽:事过境迁才讨论是历史、非通识
田举例指,前线老师难界定何谓“新近事件”,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老师难判定可否与学生讨论,“疫情除了涉及公共卫生、政府处理传染病外,亦与全球化、中国外交等课题相关,过去可以讨论学生感兴趣的世界时事,是通识科的价值所在,到底新冠肺炎可不可以讨论?如果讨论是否不配合课程?老师会否被视为教学失当?若要疫情过后几年才讨论,那就不是通识,是历史!”
在总结部份,小组认为通识科经修订后的课程或需三至四年才能开始在中四级推行。而在经修订的通识课程推行后,局方应开始进行效能研究,收集更多资料再作课程检讨,“判定该科的价值和长远是否仍然维持高中核心科目的地位”。田方泽直言,多做研究是合理,惟报告此句令人忧虑小组“留了开刀的尾巴”,是判通识科“缓刑”。
教联:教育局加强文凭试出题角色 免历史科试题事件重现
教联会主席黄锦良则认为,通识科近年备受争议,家长关注科目情况,他相信长远教科书送审可令大众恢复信心,老师亦可安心使用;而教育局加强与考评局在DSE上的交流及合作,可避免历史科试题事件重现,只是实际运作上两部门或需时理顺分工及细节。
至于报告避开新近事件,黄锦良认同老师应避免政治化议题,以免教学中涉入主观想法,影响学生的判断,“已有定论时就可以讨论”,他强调历史科着重史实,与通识科要求学生有明辩思考及批判思维有别;建议IES转为非强制,他相信可腾出时间加强其他课程内容,如增加学生对一国两制的认识及了解香港与国家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