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保校誉 排斥、劝退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16年融合教育失效?
融合教育推行16年,原意是让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特教生,SEN)融入主流,但不少特教生在主流学校未能得到适切支援。资深校长更透露,个别学校为维持学校成绩,排斥这些学生、屡有劝退个案,甚至收生时标榜“本校无特教生”,融合教育有“假融合”之嫌。
有读写及言语障碍的王启明(化名),过去曾转校2次,小学校长直指他“无咁嘅能力喺我间学校读书”。中学校长在启明重读3次中一后,以“无学位”为由劝退他。启明虽被认定“无能力”,但在新校的独特教学法下,成绩竟有明显进步,更顺利升读中二。
另一位有读障的小四生陈家欣(化名),却没有启明的运气。家欣在原校追不上学习进度,陈母以为找到学校愿意取录家欣,最终却因成绩差、需“读卷”才能考试而被拒。
立法会议员张超雄批评,残缺的融合教育制度正在欺凌特教生,教育局却视而不见。
做家务也显得无自信、无动力,觉得好可惜,唯有在家中帮手教。
个别小学甚至向家长标榜“我哋学校没有特教生”
为赶特教生 学校各出奇谋
有致力推动融合教育的主流小学校长透露,学界普遍倾向排斥特教生:以“伪支援”敷衍、逼走特教生,甚至劝特教生转校,目的是维持学校学术上竞争力,其次则是避免额外教学负担。
另一位主流学校校长透露,个别小学甚至向家长标榜“我哋学校没有特教生”,直斥该校等同表态不欢迎特教生、说法更有误导,“学生是否有学习障碍,多于入学后被识别,再进行评估才能确定,标榜没有特教生是不切实际。”
有几位特殊学校校长透露,每校每年平均接获10至20名特教生转校申请。其中一位校长更指,有主流学校担心取录较多特教生,会被外界标签为“特殊学校”,继而令一般家长却步,可见主流学界其实也“未接纳到”。
教育局回应指根据《残疾歧视条例》,所有学校均有责任取录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并提供适切的支援,但对于有不少特教生要频频转校觅支援,教局没有正面回应,只表示学校推行融合教育的情况有“有越来越多成功例子”。
教局称无特教生转校统计
特教生频频转校觅支援,教育局以“并无编制有关离校人数的统计资料”为由,未能提供相关数字。
不过,受访中小学及特殊学校校长均反驳,教育局规定所有中小学,必须向局方通报学生离校及转校入学纪录,入读特殊学校更须通过该局转介,不可能没有备存特教生的离校数据。工党立法会议员张超雄亦表示,不相信教育局无数字,只是教育局一直回避问题,亦不愿意让公众知道融合教育的实况。
张指出,融合教育虽推行多年,但特教生仍聚集于少数愿意提供充足支援的学校,根本未能达到“融合”之本意,甚至衍生“隔离、歧视”。
全面推行16年未真正检讨
融合教育自1997年起推行先导计划、2000年全面推行至今,教育局虽然先后在2005年成立“主流学校推行融合教育工作小组”,定期开会跟进,又表示听取持份者“改善措施的意见”,但从未进行过全面、仔细的检讨。事实上,梁振英4年前的竞选承诺之一,就是要检讨融合教育成效,但至今尚未兑现。
全港4.4万特教生,尚浮沉于被形容为“未准备好”的制度中。津贴中学议会主席林日丰认同,是时候全面检讨融合教育政策,短期亦应为中学文凭试进行试卷分层,为学校设计分层课程、照顾学习差异提供诱因。张超雄亦促请政府全面检讨,并尽快通过特殊教育法,避免特教生被学术主导的意识形态,排除在制度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