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母子并肩走过艰难路 读写障碍生终入哈佛研究院

撰文: 廖洁然
出版:更新:

今时今日,怪兽家长成行成市。子女成绩要紧,如果遇上“扶不上壁”的孩子,有多少家长能不暴跳如雷,又有多少会以爱和耐性来回应?默书全班最慢,被同学耻笑,甚至遭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无情指骂:“你系咪白痴?”“你都未发育嘅!”这些,在Timothy小学时常常发生。

林惠芬从没把儿子看待成病人,反而欣然接受儿子有弱点,并欣赏他的优点,最终儿子成为独立有自信的哈佛生。(钟伟德摄)

“你第一日学写字吗?为什么还写成这样啊?”父母非常困扰,不明白为何如此,难听的话说少不了。

妈妈林惠芬当年也好烦躁。Timothy由小学起,读书便很艰难,字写得很慢,写也写不好,做功课和测考当然有困难,但也不是最难堪。有一次,他想参加学校某比赛,但因为地址写得一团糟,被老师用红笔打大交叉,连参加资格也没有。

情况持续到儿子小五。因为他默书太慢,常要全班等候,被老师和同学指摘,芬妈才意识到出了问题。

“当时我们向学校社工要求替儿子做评估,校方却推搪指他的成绩不算太差,不需要评估,又劝我们不如自己在外面找机构做。去到教育局仍然想劝退我们,最后是爸爸装出一副情绪激动的模样,拍台理论才争取到评估机会。”芬妈承认儿子成绩不算最差,一班40几人考廿几名,但不满校方只以成绩来评估学生。当时儿子10岁,已经太迟,结果第一次评估,未能诊断出任何障碍,只谓要做小肌肉训练。

没有障碍?换了其他家长可能会日夜埋怨儿子不够努力。芬妈当时做了一个重要决定:选择接受儿子的困难,相信他的抄写能力跟一般学童有分别,放下过高的期望。

“幸好没有听从学校的建议。”在小学阶段,芬妈没有得到什么支援,校方建议Timothy报读Band 3的中学,不过,芬妈儿子的压力来源,来自小学大量的中文抄写,Band 3 中学所有科目都用中文,并不合适。

报中学时,芬妈见儿子对英文有自信,于是替他报读英文直资中学并获取录。全英教学的确帮到儿子,儿子性格亦变得独立,后来自行去信大学交代学习障碍,大学选科、硕士选校一手包办,最终在港大建筑系以一级荣誉毕业,顺利入读哈佛建筑系研究院。

相信子女找到自我方法 弥补障碍

Timothy第二次被发现书写习惯有异,已是中五会考,“英文老师发现他只会写大楷,建议再做评估”,这一次,职业治疗师证实他的小肌肉发展严重迟缓,书写能力比实际年龄慢了六年,定为“发展性协调障碍”。

芬妈最后悔的,是以往不理解儿子,又责怪他不用功。但她和一般家长不同的,是不过分保护儿子,除了跟校方保持沟通,并要求适量的调整如迟交功课、罚抄转成罚作新诗,亦把焦点转移到儿子拥有的能力。例如Timothy的视听能力分外灵敏,很多科学知识都由阅读而来,听得多不同的英语,也可以模仿不同国籍人士的英语口音。

只要有耐性,惊喜总会找上门。治疗师曾指Timothy不会有处理数学画图的能力,但他却找到自己的窍门,“父母要接受子女的障碍,信任他们会找到生存之道。只有接受和相信他们,他们才能有自信正视弱点。在成长阶段,父母的说话对孩子是最有影响力。老师否定他,阿妈予以肯定,挡得到的好多风雨!”

身兼注册社工、于明爱赛马会德田青少年综合服务任督导主任的芬妈提醒家长,“成绩和读大学是世俗对成功的定义,是许多苦恼的原点。可是,成绩如何都是自己的子女啊!”她自儿子小学起已有心理准备,他将来可能读不成书,专注照顾他的心理发展,结果反有惊喜。这种心态,会否为融合教育带来启示?

身兼注册社工 提醒家长不要太注重成绩

近年,全港特殊教育需要(SEN)学生人数每年以约10%上升,2015/16年度就读主流中小学的已识别SEN生总数已超过3.9万人,比2008/09学年上升近125%,但政府就融合教育的开支增幅却只有53%。教联会亦于上月发表调查报告指,老师最不满意的教育政策为融合教育政策,是最大的压力来源。

芬妈认为“香港的融合教育未准备好,资源和配套不足,亦忽略对家长的支援。”她亦认为,家长需要同路人互助网络。

工党立法会议员张超雄认为,政府须立法支援家长,“政策推行近廿年仍原地踏步,小朋友的学习机会错过了会影响一辈子,不应再等。”教院特殊学习需要与融合教育中心总监冼权锋则指出,一般家长或认为额外协助不公平,但这些学生起跑线不同,认为额外支援才能有真正的公平。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