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海豚数量回升至52条 惟连续五年绝迹大屿山东北水域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被视为“回归吉祥物”的中华白海豚近年在本港录得数字每况愈下,渔护署今日(24日)公布最新海洋哺乳类动物监察报告,估计在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香港水域出没的中华白海豚数字回升至52条,较去年调查发现的32条增加六成至20条。但是,中华白海豚连续5年绝迹大屿山东北面水域(则港珠澳大桥、机场一带),报告指在北大屿山水域海豚近年使用率大幅下降,在过去三年亦只集中出没于此水域的西端,在港珠澳大桥施工完成后,未有任何回复较高使用量的迹象。

根据渔护署最新调查报告,发现在香港水域出没的中华白海豚数字回升至52条。(资料图片)

报告把中华白海豚的主要栖息地分为四大水域,当中大屿山西南面发现19条白海豚、西面有29条、西北有4条,但东北面没有记录到任何白海豚出没,是第五年绝迹于该水域,整体数目估计为52条。翻查过往记录,2011至2015年度本港白海豚的数目分别为65至88条,但2016及2017年度的白海豚数目只得47条,上年度更跌至新低32条。虽然本年度录得数量分别较过去三年多,但整体数目在过去十年仍录得明显下降趋势。

港珠澳大桥工程后  海豚未见大幅复返北大屿水域

去年,中华白海豚重要栖身地主要集中在沿大屿山西面及西南面、即由大澳半岛伸延至分流半岛的近岸水域。在过去九年,海豚在大屿山西面及西南面水域的栖息地运用变化较大,其使用量在2014至15年间达最高水平后的数年逐步减少,但去年却有所增加。至于北大屿山水域,海豚近年使用率大幅下降,在过去三年亦只集中出没于此水域的西端,而且在港珠澳大桥施工完成后,并未有任何回复较高使用量的迹象。在北大屿山水域的两个海岸公园内,海豚使用量于近年均明显地减少。

江豚减少出没石鼓洲邻近水域

另一方面,江豚去年录得最高使用量的栖身地,位处于大屿山东南及西南调查区交界的离岸海域。过去曾被视为江豚最重要生境的石鼓洲邻近水域,其使用量在2018及2019年均明显地大幅下降,或与毗邻“综合废物管理设施”展开的建造工程有关。

翻查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资料,今年已处理27宗鲸豚搁浅报告,当中7宗为中华白海豚,分别被发现搁浅在南丫岛、屯门青龙公园石滩、贝奥、西贡水域及大屿山西面。

一条幼年中华白海豚今年搁浅在南丫岛水域。(资料图片 / 报案者提供)

环团:海岸公园被废武功 无补偿效果

香港海豚保育学会发言人麦希汶表示,去年大屿山西南面高速船减少,与往来港澳的客运船减少、改用巴士有关,令该水域海豚数量由上年度的7条急增至19条;但从海豚分布可见,沙洲及龙鼓洲海岸公园,以及大小磨刀海岸公园的海豚使用率大减,反映这些海岸公园“废咗武功,完全无补偿作用”,即使港珠澳大桥工程完成,但随之迎来三跑工程,令海豚“好难安心再使用西北水域”。

报告指过去一些经常出没于香港水域的海豚个体,共有16只于去年不见所踪。麦希汶指出,过去5年共有62条海豚在香港水域消失,当中仅8条在伶仃洋出现,情况令人担忧。此外,她称,虽然伶仃洋发现的海豚数量远超本港,但数量由2017-18年度的945条大幅跌至2018-19年度的641条,或与工程、渔业有关,反映即使有本港海豚会去内地,也不代表安全。

她认为,若龙鼓滩、小蚝湾等填海项目“上马”,海豚难有喘息空间,担心“(海豚)被打咗几拳,数量少咗,又被打多几拳”,直言即使海豚数量有回升,看似有希望,但若仍停留目前保护措施,海豚数量继续上升的幻想或会破灭。她认为,当高速船减少令海豚数量回升,成强大支持理据修改高速船航道向南移,以及合并西南大屿海岸公园和南大屿海岸公园。

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WWF)认为,香港本地白海豚数量的回升并不代表珠江口水域整体白海豚种群的恢复。实际上,根据渔护署发布的最新数字,过去16年间,本地中华白海豚的数量下跌超过70%。另外,2019/20年新生海豚的数量与去年相约,因此本地白海豚数字的上升并不足以证明珠江口水域白海豚种群的恢复。

WWF又指,是次渔护署的调查报告更加说明了保护中华白海豚实在刻不容缓,促请政府在2024年或以前成立不受任何人为发展影响的海豚保育管理区,以保护大屿山西面和南面水域的重要白海豚觅食及社交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