樽盐是怎样炼成|复原消失产业 盐田梓盐工:香港海水系出到靓盐
疫情下,全球不少地方管制货物出入口,令人想起“柴米油盐酱醋茶”,到底有多少东西,可在香港制造,自给自足呢?数百年前香港曾盛行造盐,久经失传的造盐技术如今靠有心人,于西贡盐田梓复活。走访盐场,才发现物换星移,但最土炮、最原始的技术仍经得起时间考验,负责统筹的盐工叶陈立(David)更“写包单”表明海盐通过国际食安标准,“让大家知道香港大部分水域质素是相当好,只要有足够土地及人手,香港的海水是可以造出靓盐供香港人食用”。
盐田梓于300年前就有居民以造盐为生,并持续了两个世纪,但到了90年代,造盐业难以回本,加上村民都搬出市区甚至移民,令技术失传,直到2000年才有人重回岛上,希望复修。David回想起当时的困难,“连最老的村民都不知道盐场是怎样的”,于是盐光保育中心就派人到国内及台湾,考察其他传统盐场,将经验及资料带回来重建盐场。
David作为岛外人,本来正计划退休,经朋友介绍,原本只是闲时到岛上帮忙剪剪草,后来经时任盐场负责人游说,最终2017年接手管理盐场,边做边学,“我都是保育心态,当时我都想如果我不做的话,盐场之前所有做的功夫都会毁于一旦”。
David手上拿着一支酷似望远镜的东西,叫“波美度计”,用来测试海水中盐的浓度。按传统水流式晒盐方法,海水会先经水道进入蓄水池,再分批被泵上较高的一号池,经过约两至三天蒸发后,盐度增加,杂质亦会沈淀,该批海水会再隔数天流到较低的二号及三号池,作进一步蒸发,“一般海水波美度只有2至3度,当提升至28度,海水就能结晶,我们会将提升至25度以上的‘卤水’倒进结晶池”。
访问前数天,香港下了今年首场黑雨,盐田被淹至及膝,David只能与唯一的助手,二人三足地清理现场。池中的水都被雨水稀释,David叹,“之前的功夫就全部白费,储起的水都没有什么意义”。不过论损失最惨重,莫过于2017年“天鸽”及2018年的“山竹”时,两个超强台风令盐田水浸,水位几乎可淹没一个成年人,盐田本来有两个大型有盖卤水池,“但一个篷就被天鸽‘叼走’,一个篷就给‘山竹’吹走了,现在我们都在等钱,有钱才可建篷”。
卤水池没有了,盐工唯有找来一个个蓝色桶装起卤水放到有盖的地方,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水桶却成为近年暴风雨中卤水的“救生圈”,因为卤水比水重,卤水桶不易被冲走。David指,如果可连续约三星期不下雨,盐场就可以连续生产到三至四批盐,但同时亦要未雨绸缪,“总会有若干损失,我们都有心理准备,做盐是睇天做人的行业,天气决定一切”。
“卤水”是什么?
首先要知道“盐”字的由来。“盐”字左边有个“臣”,代表官员,右边顶部有个“人”,代表人民,下方就是“卤水”的“卤”字,加上底部器皿的“皿”字,代表官员看着人民利用卤去造盐供食用。故未结晶前高浓度的盐水,即为“卤水”。
“就像宝宝出生般,现在每次看到盐开始结晶,都相当开心”,因为晒盐平均要14日,期间不能下雨,阳光要充足,湿度亦要低,最好还要有点微风,David说:“那时就多谢上天又给了两星期。”
由于盐田面面环山,偶尔会有昆虫或花草掉进卤水中,于是David找来“土炮”过滤器,“其实就是面粉袋,刚好作滤袋,造出来的盐就不会有杂质”,天气好,最快两三小时就可以看到结晶池里,一片片盐花浮起。“盐其实有不同形态,但大部份人都未见过盐本身的形状,很多时我们在结晶池收到特别的盐粒,是四方形的”。不过因为难用,盐商一般不会卖四方盐,会先打碎才出售。所谓“粗盐”亦并非指盐粒的大小,而是指没有经过加工,如果将粗盐溶掉再重新结晶,就叫“精盐”,相对较幼身及白净,价钱亦较贵。
没有机械代劳,全靠天然日晒,出产的盐是否安全可以食用?David指,盐田梓生产的海盐,拿到香港不同的大学及政府认可的实验室做测试,由于现时香港没有特定的法例规管食盐,主要根据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测试重金属会否超标,“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海盐标准都相当高,所以食用安全上没有问题”,从实验室报告可见,重金属污染物包括砷、镉、铜、铅和汞等等都未有检测发现。
不过相比起普通餐桌盐,David直言:“吃过盐田梓出产的海盐,你是不会回头食其他盐!”他解释,现代化方法提炼出来的盐会缺少海水中应有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不过传统方法产盐却将其可留下,“盐的味道有层次,食完有回甘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