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梁祖尧教走塑 帮衬农墟避买超市包胶蔬果 撑新鲜本地菜
疫情下“限聚令”仍未放宽、外卖生意大增,随之而来是大批即弃餐具。近月把心思投放在农耕的舞台剧演员梁祖尧,早前与环保团体绿色和平在直播中教煮母亲节走塑大餐,食材多是本地种植、购自农墟或直接从农地摘来,每一口也是食物的原味,“原来树上熟嘅番茄系水果咁甜”。
谈及走塑,梁祖尧对超市的过分包装感恐怖,简单如一个蔬果也被套上网袋、胶袋、标签,倒不如自备盒子,免却处理大批的胶袋。他认为走塑不麻烦,只是我们不习惯,回想过去一年社会上种种画面,感觉“每人做少少、力量可以好大”,现在开始环保也为时未晚。
回首2019社会事件:每人做少少力量可以好大
从舞台走入农田、从天台农夫至真正下田耕种,梁祖尧爱上本地农作物的原味,如自小不爱吃番茄的那阵“青味”,后才发现树上熟的番茄如水果般甜;新鲜摘下来的火箭菜有芝麻味,但超市真空包装的,仅余下芥辣的辣味,芝麻味早已在运送途中流失。他不喜欢超市的过分包装,购物过后累积的胶袋多得无法处理;也不喜欢被保鲜纸包裹的蔬菜,认为食材可以摸上手、闻到它的气味,才是最好的拣食材方法。
梁祖尧曾在翻土时发现一个完好无缺的胶樽,上面的招纸是宣传2008北京奥运的香港马术比赛,12年后仍安详埋在泥下,大感心寒,故买𩠌时必带上胶盒,无论是肉类、海鲜,分类放入盒中,回家可直接放入雪柜,避免“袋中袋中袋”情况再现。
他认同环保生活会带来不便,自己严格地走塑也是一年内的事,回看过去一年社会发生的事件,感概“现在不做可能无将来,每一个人做少少,力量可以好大”,故实践“裸买”生活。
一旦农地变成石屎 破坏后便不能回头
从前在天台种植,梁祖尧自言只是典型悠闲天台农夫,泥土、肥料等通通用钱解决,种植如同奢侈的兴趣;当种植地点转移至农场,发现买肥料已成一大支出,还不如堆肥,善用厨余,对环境也好。
内地菜较本地菜便宜,连非时令的菜类亦有供应,但梁祖尧认为经历长途跋涉的运输过程,除了增加碳排放,逆天而行的种植或加入不少杀虫剂,到买家手上仍只售“十蚊三份”,实想不到农夫的回报有多少。曾吃过本地农夫送上大棵菜心,又甜又滑,没有半点涩味,原来这才是菜心的味道,他多次强调“每食一条大陆菜,香港就少一块农地”,认为发展不一定破坏,一旦农地变成石屎,破坏后便不能回头。
绿色和平:即弃包装非保障安全
食物包胶情况在疫情下更见明显。绿色和平项目主任陈可淳表示,有包装也不代表安全,最重要还是保持清洁,若环保袋及重用餐盒清洗干净,不会带来卫生问题。她说,在抗疫时期难避免使用口罩及搓手液等,但仍有不少走塑途径,例如买食材时减少无谓包装、在家煮食代替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