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梓嘅盐系甜㗎”港女开fb专页讲本地造盐 冀招义工传承历史

撰文: 温嘉敏
出版:更新:

香港由渔村进化成都会,传统产业随时代被淘汰,繁忙而公式化的生活令不少人变得冷漠疏离。一场疫情,令不少人忽尔反思本土资源。其实在西贡盐田梓,正有人默默造盐,将三百多年前一度盛行、但最终失传的香港产业及技术活化。
社工毕业的Cynthia选择投身盐场工作,希望人与自然可以紧密一点,并亲手传承传统历史。不过“香港制造”易造难守,面对日晒雨淋、听天造盐的情况,她坦言即使合作发展机会多,人手、资金皆缺,难以成事。她同时开设facebook及Instagram专页“三粒盐记”,冀向大众分享造盐技术及成果,顺道吸引年青人帮忙,“可能其他同辈嘅人,都可以揾到呢个价值同参与,喺呢个时代无咁有无力感”。

盐有不同形态,最初结晶浮起的称为“盐花”。(林颂华摄)

由西贡乘街渡出海,途经数个小离岛,与独木舟爱好者擦身而过,约15分钟后登上盐田梓。Cynthia指“岛上无嘢多,狗最多”,平日鲜有游人登岛,猫狗都写意地摊在路中心晒日光浴。其实这条客家村全盛时期,曾有二百多人居住,三百多年前开始以造盐及耕种为生,但随着村民一个个离村或移民,最后一个会造盐的人都离开了,技术失传,剩下荒田,近年才由原住民后代复修,但技术则要靠参考外国盐田补救。

Cynthia最近获聘为盐场助理,正打扫早前连日被狂风大雨蹂躏的工具及结晶池。(林颂华摄)
+2

Cynthia本身修读社工系,但毕业后未有投身全职工作,于朋友介绍下到了盐场当义工,从此结下不解之缘,更一做就四年,直到最近获聘为助理。访问当天阳光猛烈得令人眼也打不开,但Cynthia则加紧脚步,穿梭在一个个蒸发池之间,熟练地拿出一盒盒粗幼不一的盐放到阳光下晒,再打扫早前连日被狂风大雨蹂躏的工具及结晶池,将记者晾在一边,说“趁好天就做咗先”。

被问到如此需要体力劳动的工作,为何都能坚持下去,Cynthia指“好难得,香港嘅土地多数用做地产项目,但岛上有咁大地方,竟然做一啲非经济产量嘅事,保留历史文化价值,传承一段历史,呢个系佢本身存在好重要嘅价值,我觉得我可以参与喺入面,可以好好传承呢份精神”。

她又认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可以紧密一点,城市的生活感觉疏离,例如买东西就到超市买,要做什么就找外判,“但本身作为一个人,应该可以好好运用自身,喺大自然中创造一啲嘢,呢度刚好有个机会,盐来自天空、大海,透过人去成就出嚟,亦系人类必需品”。

盐有不同形态,部分会结晶成四方形。(林颂华摄)
+4

白花花的盐配上大蓝天,不失为一道漂亮的风景线;大风大雨后的被没顶的盐田,灾难级画面亦教人哀叹,Cynthia当然没有错过“打卡”的机会,于是开设了facebookInstagram专页“三粒盐记”,“开心share”盐场点滴,“影咗好多相无理由只有自己睇,不如开个page同ig,顺手整理关于盐嘅资讯,畀人睇到盐喺香港,真系可以有咁优质,而透过传统方法去造盐,又真系可以造到靓盐”。Cynthia补充,盐田梓的盐都由经由政府认可化验室验证,及符合联合国及世卫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可安全食用。现时公众除了可参加导赏团体验亲手制盐,市面亦陆续有零售点可供购买。

Cynthia坦言以往盐田梓的报道,大多只吸引亲子,但有了社交网站,加上早前盐田梓曾举办艺术节,吸引多了很多年轻人留意及认识盐田梓。不过她坦言即使有很多合作机会,都暂未可以答应,因为人手、资金短缺,希望可以有多些年青人帮忙做义工,“可能其他同辈嘅人,都可以揾到呢个价值同参与,喺呢个时代无咁有无力感”,她补充,盐田内工作繁多,“入到来就有很多东西给你做”,即使只帮忙一两天也欢迎,“一直做下去都没有问题”。

现时公众除了可参加导赏团体验亲手制盐,市面亦陆续有零售点可供购买。(林颂华摄)

作为村外人,与盐田梓可谓非亲非故,但Cynthia认为传承不必讲求土生土长,“本身要继承嘅系村民后代,但阔啲睇,无理由后代要负担上一代嘅压力,即上一代造盐,下一代亦要造盐,永世都要造盐,有一啲唔同年纪嘅外人去参与,都可以传承件事,我只系单纯地咁谂”。

对于Cynthia而言,盐田梓的盐是“甜”的,“我哋系畀时间及心机去整一粒盐出来”。她指外面买到的盐,因著重产量故以机器加快过程,令当中天然矿物质及微量元素都流走,影响盐的味道,“很多小朋友来到食一粒盐,都会话粒盐系甜嘅,好好嗒、好好食,当你大个识得另外一个形容词,其实就系‘回甘’”,“其实由我第一日做义工到呢一刻为止,我每一次见到盐结晶,都会好兴奋雀跃,呢个就系我点解会想坚持喺度做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