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长郑楚明专访|接岑智明棒不想“吸风” 入行30年继续贴地
从岑智明手中接过天文台台长一职,只是上任前数星期答应下来的事,郑楚明对职位被删走“助理”二字感觉不太大,当下只是替这位准备转往国际跑道的老朋友高兴。
上任撞正新冠肺炎疫情,郑楚明认为最大的挑战还是风季来临,“挂波”是台长下的决定,预计任内仍有机会遇上超强台风。会否担心成下一个“吸风台长”?他笑言“梗系唔想吸风啦!”
天文台长郑楚明专访:
小时候住徙置区 与岑智明大学同窗
由天文台助理台长变成台长,对郑楚明而言是一个突如其来的转变,与岑智明是自大学一年级已认识的朋友,最后也相继加入天文台成同事,友情逾30载。“(原本)到佢退休,我都退休”,直至岑智明有打算退休的念头,出任世界气象组织服务司司长一职,在老朋友所托下才接棒,“我同佢好熟,佢叫到就做啰”。可惜岑智明因为要做青光眼手术,最终并无到海外就职。
加入天文台31年,毕业于港大物理系的郑楚明在投身职场前希望找一份与科学相关的政府工,当时应征了两份,卫生署物理学家及天文台科学主任,前者“肥佬”了,迟了岑智明三年加入天文台。郑楚明自言不是天文发烧友,但自小住在柴湾徙置区,每当打风下雨常遇水浸,水深可至心口,到处有不少在水中漂泊的拖鞋,他在天台上却爱看对面一条大明渠,“水流好犀利,去到就嚟入口,明渠变暗渠𠮶下,就会溅晒出嚟,溅到两层楼高”,场面震撼,至今仍无法忘记,长大后才知道这是水跃现象( hydraulic jump )。这种对大自然力量的著迷,牵引著他入行。
▼重温2018年“山竹”袭港情况▼
难忘“山竹”来袭
曾上镜“报天气”,初入行的郑楚明从未想过,与上司聊天期间,有同事突走来抛下一句“郑楚明,揾你做天气节目!”未来得及反应,上司已抢先说“好”。当年的天气预报要去电视台录制,空洞的摄影棚只有自己,导演在上层下指示,靠自己执生,由三日天气预报,陆续增加至五日、七日、九日,至近年融入更多动画,他看著每一时期的转变。
入行这些年来,先后有四个“十号波”,包括1999年“约克”、2012年“韦森特”、2017年“天鸽”及2018年“山竹”,前面两个郑楚明因工作关系避过,最深刻还是“山竹”。“太震撼,个风好劲,唔系讲笑”,在“山竹”来临前两日,他与岑智明已在天文台指挥,当时预计的移动路径比实际路径更接近本港,且不经吕宋岛,即不减弱下直接进入南海,造成的风暴潮威力更大、水浸范围更广,可令吐露港水位上升至7米(当时水位上升至4.71米)。“山竹”袭港,风势猛烈得天文台七层高的大楼也摇动,郑楚明未曾遇过,但仍必须留守,密切留意台风、雨势等走向,连跨三日的“山竹”令各人捏了一把汗。
接“吸风台长”棒:唔想吸风!
角色不再只是辅助,郑楚明有感责任更大,但认为最大的挑战仍未来临,坦言“打风挂波”对市民影响甚大,以往只是建议台长是否“挂波”,今天则成下决定的人。近年极端天气增加,本港连续两年分别遇上超强台风“天鸽”及“山竹”,郑预计日后随时有暴雨突袭,或热带气旋随时去到超强台风级别。
岑智明任内发出3个10号风球,成“吸风台长”,该名衔会否传承到郑楚明身上?“梗系唔想吸风啦!哈哈哈……”但回归现实,他也明白风雨无常,打风与否非任何人可操控。
传承“讲人话”原则
前台长岑智明不时在Facebook分享天文台点滴、天文奇景等,也传承前台长林超英当一个“讲人话”的台长。郑楚明也开始努力经营Facebook,除了密密转载天文台制作的气象冷知识,千载难逢的云图至在天文台乘凉的小猫也“开心Sharing”。他认同说得太复杂、太官腔难以“吸客”,天文台会继续多拍摄有趣科普短片、在社交平台发布软性天气资讯,吸引年轻一辈。
一份工作由毕业或做至退休,郑楚明笑著说“如果天文台唔收我就惨喇!”有否想过其他工作?“对住数字做嘢,简单啲!”温度、湿度、降雨、风速等,形成未来天气预测的连串数字,他至今仍乐在其中,“你一出预测,第二日就知自己啱唔啱。考你眼光,好得意!到依家都好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