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江豚体内高毒性生物抑制剂浓度较03年高十倍 随食物链倍增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本港中华白海豚和江豚生境近年不断受到破坏,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和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研究发现,近年本港海域的高毒性生物抑制剂三丁基锡(TBT)污染虽然减少,但三苯基锡(TPT)则较以往严重,除了不少海鲜产品中检测到TPT,TPT浓度更沿食物链于海洋生物体内倍增,对高层猎食性动物和人类构成健康影响。
团队分析在本港邻近水域生活的搁浅中华白海豚和江豚样本,发现成年中华白海豚体内检测到的最高TPT浓度,是目前世上已知最高TPT浓度的海洋哺乳动物伪虎鲸的五倍;江豚幼体体内的最高TPT浓度比2003年高十倍,意味本港TPT污染的情况正在恶化。

研究发现,成年中华白海豚体内检测到的最高TPT浓度,是目前世上已知最高TPT浓度的海洋哺乳动物伪虎鲸的五倍。(港大提供)

有机锡化合物TBT和TPT被广泛应用于船舶和海水养殖设施,作防污剂用途,属高毒性生物抑制剂,极微量足以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甚至导致死亡,TBT和TPT沿食物链积存于鱼类等较大型生物的体内,有机会被人类食用影响健康。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已于2008年起实施国际约章,严禁全球远洋船体使用有机锡化合物作为防污剂。

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梁美仪教授团队及其研究伙伴自2004年起监测本港海洋的有机锡污染情况,发现近年TPT的污染情况严重及呈上升趋势,本地不少食用海鲜亦检测到TPT含量,其中鳎沙鱼内的TPT浓度更超出食品安全标准。研究团队于2015至2017年间,从“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会”获取搁浅中华白海豚和江豚的样本,并从香港大屿山西北(即内河口)和西南(即外河口)水域收集海洋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和鱼类的样本。

中华白海豚和江豚体内高毒性TPT

研究发现,中华白海豚肌肉组织中的浓度平均值是每克1,893.8纳克湿重,于江豚肌肉组织中的浓度的平均值则为每克1,477.6 纳克湿重,比目前世上已知的最高TPT浓度的海洋哺乳动物伪虎鲸要高(每克649纳克湿重)。在成年中华白海豚体内检测到的最高TPT浓度,高达每克3,476.6 纳克湿重,是该伪虎鲸的五倍。高浓度的TPT可影响哺乳动物的免疫、神经、心血管和生殖系统,造成亚致死效应,对珠江三角洲内中华白海豚和江豚的种群健康和存活率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研究报告中江豚幼体体内的TPT浓度最高达每克3,455.6纳克湿重,相比2003年从本港采集的江豚体内TPT最高浓度值每克310纳克湿重,高出十倍,意味本港TPT污染情况正在恶化。

团队吁避免进食大型鱼类及底栖鱼类

研究又发现,二苯基锡DPT和TPT可通过海洋食物链进行生物放大,其浓度沿食物链在各级生物体内逐渐递增,由于两者营养放大倍数很高,包括人类在内的高营养级别生物很可能通过膳食摄入DPT和TPT。梁美仪表示,市民应避免及减少食用大型鱼类(如两斤或以上的牙䱛鱼和鲨鱼)及底栖鱼类(如牛鳅和鳎沙鱼),可选择甲壳类、贝类和较小鱼类进食。

香港教育大学科学与环境学系助理教授林忠华建议,要改善有机锡污染情况,必须要从源头减少使用这些化学物品,各地政府要加强对有害化学物品的管制,从源头杜绝及减少它们进入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