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回顾】医护忧不信任蔓延 马仲仪医生:每个市民我都会医治
回顾2019年,《逃犯条例》修订以及随之而来的连串反修例事件,为香港带来史无前例的冲击,影响着每一名香港人。《香港01》于年终访问不同人物,透过他们的故事,回顾过去一年的社会大事。过去半年,香港随街可见千疮百孔,但背后更严峻的影响,未必由破碎的一砖一瓦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失殆尽,不同群组亦无意寻共识。示威伤者惧到公立医院求医,生怕被“蓝医”举报;又有传受伤警员在医院遭到“黄医”折腾而转到私家医院。公立医院医生被卷入其中,站在风口浪尖,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马仲仪医生重申医护人员的专业:“每个病人嚟到,我都用返我知识层面去睇佢嘅问题;出面街嘅市民受伤,我都觉得系我嘅病人”。医生按《日内瓦宣言》宣誓,承诺“病人的健康应为我首要的顾念”,这是马仲仪多番发声的初衷,但面对被质疑支持某一阵营,她只能脸带无奈,并指见到警员情绪躁动亦会担忧他们心理健康,“会谂佢哋有无心理健康或者压力问题,我医生的instinct(本能)都会喺度。”(2019年回顾人物访问系列之二)
“每个受伤市民都是我的病人”
摄影记者拍摄一轮过后,马仲仪脱下医生袍与记者详谈,但脱下白袍并不等同可放下医生的天职。她多番强调,自己的专业是每个病人来到眼前都会照顾,除了利用自己的医疗知识去处理其问题,亦涉及医生的道德标准价值,“所以点解我觉得,我出面街的市民……我个市民受伤我哋会发声”,重复出现的“我”字,显示作为医生的担当。
市民的定义甚广,马仲仪在公营医疗系统服务,更觉每人都是自己的病人,包括在新闻画面前,示威冲突中的每一个人。
见警员情绪噪动 忧虑是否有心理或压力问题
警员也是市民,医生又是否关心警员?马仲仪见过有年轻警员情绪激动,担忧整个警队都变得躁动且敏感。“我会谂警员如果成日喺呢个心理状态,其实都好唔健康。”她强调也关心警队的心理健康,“会谂佢哋有无心理健康或者压力问题,我医生的instinct(本能)都会喺度”。
过去半年,警队领取合共9.5亿元加班津贴,马仲仪认为加班不可能无上限,因已有疲劳过度致猝死的往例,“但今时今日,你可唔可以讲‘可能你哋真系要睇一睇医生’?”她随即自答,“你唔讲得㗎嘛,评论任何关于警队嘅野,除咗歌颂以外都系会被人批评。”
忧医护专业被政治立场凌驾扭曲
社会氛围走向两极,马仲仪坦言忧虑医护专业会被不同立场的人或评论扭曲。她提到,有警员于观塘被割颈受伤,据她了解该警员到医院后已第一时间获医护恰当处理,手术成功伤口亦愈合得很好。惟事隔几日,网上有人上载该警员的伤口照片,质疑医护的手势不佳,“刻意将伤口缝得差”,最终迫使医管局要发声明反驳,指皮瓣轻微外翻有助伤口愈合。
反修例示威浪潮至今,已有逾6,000人被捕,但期间曾发生男警员闯入产房的举动,令人反思病人私隐与押解被捕人士之间的平衡点。马仲仪指,过往有犯人在羁留病房,警员未必坐床边,若有医疗步骤要做,警员会留在帘外,即使空间不足,要警员暂到病房外亦无问题,她担忧过往的常态与共识已不复再。
市民对公仆有期望
马仲仪不评警员是否专业,但她指出,医生与警员的共通点,在于两者都以服务市民为宗旨,以社会利益为首要考量。
过往大众对警队评价正面,到今日“解散警队,刻不容缓”等负面口号不绝于耳,马仲仪强调,医护人员要专业与良知的平衡,“如果医管局叫我今日要有50%病人出院,因为要有位,我睬你都傻!我觉得个病人唔好,就唔可以出院。”
工会身份发言带来压力:有心理准备
反修例示威风暴自6月起爆发,马仲仪正好在6月6日接任香港公共医疗医生协会(HKPDA)会长一职,以往该会主要为公共卫生事件发声,而由6月12日起,该会亦就社会事件发声。马仲仪坦承感疲怠,“哇又嚟?又写statement?”
不过,PDA的社交媒体专页曾在发声明后遭网民涌至批评,指骂他们是“黑医护”,随之而来的是针对个人的批评,自此她使用社交媒体会更加谨慎,虽然自由度减少,但她同意这是公众人物发言的代价,“做会长预咗。”
↓↓反修例风波持续逾半年↓↓
望新旧工会互补不足
现时HKPDA合资格会员约6,000多人,近日各界均有新工会成立,医护界亦迎来几个新工会,其中医管局员工阵线的宗旨表明可能发起工业行动,而新任医管局主席范鸿龄随即表明,不会接受员工罢工,将严肃跟进。
马仲仪指自己的工会难以如新工会般旗帜鲜明,因有会章的限制,但亦希望日后可与新工会互补不足。至于医护应否罢工向来属敏感议题,马仲仪认为本港过于依赖公营医疗,令罢工更难达共识,医管局作为公共事业营运者,工业行动一定有影响,风评好或坏视乎时机、出发点及做法。
但马仲仪亦忧虑罢工行动不会令政府听民间声音,“系咪咁desperate(绝望)?系有少少。”她形容罢工是令政府回应的最后一个和平方案,“某程度上都系政府迫出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