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六地点曾现珊瑚白化  白蜡仔白化面积曾高达近六成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近年全球暖化令大堡礁出现大规模珊瑚白化,渔护署在2017年委托本地多间院校合作进行香港珊瑚白化及生物侵蚀顾问研究,发现在33个主要珊瑚群落中,有6个地方出现珊瑚白化,白化面积介乎5.9%至57.9%,当中白蜡仔情况最严重。
学者估计主要因为这年夏季降雨增加令海水变淡,亦出现生物侵蚀者如核果螺及长刺海胆,但其后大部分已自然恢复,故认为本港珊瑚白化情况未算严重,建议设立珊瑚白化通报机制、更频密监察水质及珊瑚健康状况。

有研究发现,本港2017年有6个地方出现珊瑚白化,白化面积介乎5.9%至57.9%,当中白蜡仔情况最严重。(劳敏仪摄)

该份为期18个月顾问研究在本港33个主要珊瑚群落进行主行基线调查,发现大部分群落录得超过40%珊瑚覆盖率,当中大网仔最高,覆盖率近80%;而牡丹珊瑚属覆盖率更达40%,整体情况理想。

白蜡仔珊瑚白化面积曾达六成

根据2017年夏季进行的珊瑚白化调查,在33个主要珊瑚群落中,阿妈湾、阿爷湾、白蜡仔、珊瑚滩、桥咀东、桥咀北均出现珊瑚白化,白化面积介乎5.9%至57.9%,当中白蜡仔白化情况最严重;而最受白化影响品种包括鹿角珊瑚属、牡丹珊瑚属及扁脑珊瑚属,占白化珊瑚面积逾80%。在183个标记珊瑚中,137个在后续监察(则一个月及三个月后)中寻回,当中96.7%完全自然恢复,3.3%死亡,主要为白蜡仔的鹿角珊瑚。

至于珊瑚为何白化?研究团队成员之一、浸大生物系副系主任邱建文估计,2017年7月的海水盐度较前两年同期(则没有出现白化时期)低,由正常值3.5%跌至1.9%,令珊瑚的共生藻离开,形成白化。在珊瑚生物侵蚀方面,赤洲及黄竹角海的长刺海胆密度较正常水平高。以白蜡仔为例,2017年夏季记录异常高密度的核果螺,但其后跟进调查已恢复至正常水平。

邱建文认为,本港珊瑚白化现象并非严重,受白化影响的珊瑚群落范围相对较少,恢复程度及速度理想,但指这是一个预警,随香港天文台预测极端天气将日益增加,海水变暖亦有机会加剧白化,影响珊瑚群落。他又解释,若珊瑚白化情况持续或招致死亡,无法支撑食物链及提供栖息地,终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

渔护署明年展开长期监察珊瑚计划

研究团队建议,设立珊瑚白化通报机制、在可能出现珊瑚白化的月份更频密监测水质及珊瑚健康状况、建立珊瑚苗圃进行珊瑚移植、出现严重珊瑚白化地点减少人类活动干扰等。渔护署高级海洋护理主任(东区)周永权也补充,计划明年展开长期监察珊瑚计划,涉及具代表性的主要珊瑚群地点,定期为珊瑚“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