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谱】意大利遇恩师 教懂让我登上米芝莲的面条

撰文: 林纹蔚
出版:更新:

十年前毅然离开香港,到意大利的食材科技大学修读传理硕士课程,没计划未来,没什么鸿图大志,只抱着平常心看花花大世界,增广见闻。

在他乡遇上她 改变了我的路

大学的第一年,每天都会到处走,到处听别人的故事,就这样无意中来到一位意大利妈妈Edda的家,尝到这道“鸭肉酱伴面条”(Tagliatelle al ragù d'anatra),是Emilia-Romagna和Lombardy区,波河流域一带家传户晓的传统菜。当年我的意大利文还是幼儿级,问了好几次,再求妈妈把字母逐一串出来,才把面条的名字“Tagliatelle”牢牢记着。

Edda妈妈在制作面条。

Edda妈妈的面条之所以闻名小镇,不只因为全手制和用木棍拉成,还因为面条拉得薄而弹牙。伴上自制的鸭肉或兔肉酱,蛋、肉和芝士味道混而合一,配上有劲道的面条,齿颊留香。这一试,不只难忘,更把以前所吃过的都给比下去。我默不作声的把第一碟面吃清光,坐在我身旁的Edda妈妈,一头闪亮的金白发衬托天然红的腮颊,慈祥的笑开怀。她站起来为我添面,幽幽地说:

“可惜这手艺,没多人要承接。”

听罢这话,我当场呆了。是冲动、是血糖高,没头没脑的就向她毛遂自荐,拜师学艺。不用三顾草芦,Edda妈妈竟一口答应。

将手写日记制成食谱 把经验发扬光大

隔天下午三时准点来到她的厨房。眼前就只有几样工具和材料:一根家传长木棍、一块长木板、面粉、鸡蛋和少许盐;没有长篇大论,没有秘笈,Edda指着自己的二头肌,是30年功夫的见证。我自觉地摸摸双臂上松软的“拜拜肉”摇头叹气,再看着她起劲的搓面团,用棍拉面皮,不消15分钟,薄得透光,圆圆的面皮已经完成。待面皮晾干,就可以对折成长形,用刀切成幼面条。

平心而论,我的第一次也算过得去:用错力,握棍手法有待改善,时间掌握不好令面皮变干容易拉破,这都需要经验来克服。看着满头面粉、身手笨拙的我,Edda妈妈总有耐性地指导,还边细数家庭往事,并分享她一本厚厚的、收集入厨近半个世纪经验的笔录食谱。

为了报答她无私的教导,我想到一份特别的礼物。我先向Edda借来这本重要的笔录食谱,说要复印几篇,并担保只借出一天。她没半点犹疑,相信我会原本归还,就把这珍贵的日记交给我。那天,我坐在电脑前十多小时,把所有食谱打进电脑存档,并印刷成书。一个月后,我捧着20本,以她搓面条的照片做封面的书《Edda Migliori珍藏食谱:收录1967年至2009年间143份食谱》,亲手送给她。Edda瞪着手上的书本,最初一脸不解,至翻开细阅才恍然大悟,哭笑不得,紧紧的把我拥抱着。

我仿佛从她身上,继承了不知是什么的东西来,并持续以她教导的方法做面条,至今也差不多8年,可算是学有所成。回想当年一时冲动拜师学艺,结果拜了一位契妈来,更不能预计的事,几年后,我竟然在当地开了意大利餐厅,并以这道传统菜,让我上了意大利米芝莲和慢食组织的餐厅推介。

鸭肉酱是原只光鸭加红酒高汤炆煮,再去骨拆肉,再炆煮而成的浓稠肉酱。煮好面伴上鸭肉酱略为伴煮,上碟后再加即磨巴尔马芝士parmigiano reggiano即成。

执起面棍 连自我也忘了

去年,我获邀回母校,带着我继承的一根家传木棍,来向厨艺学院的学生上一堂课,示范这门手艺。在我用木棍拉面皮时,一位来自德国的学生问我:

“你真的肯定你是来自香港?”

我微笑道:

“手握木棍拉面皮时,就忘了自己。”

人生如拼图,经验就像一堆细零片,每块看似无什意义。直至一天,把全部零片拼接起来构成一幅图案,才看到当天的冲动和坚持,有其特别的意义。

去年我在母校为学生示范拉面皮。

| Tagliatelle 做法 |

鸡蛋对面粉份量为1比100克;面粉加少许盐再跟鸡蛋磋成面团,放在木板上用布盖着,醒面20分钟;用木棍把面团拉成圆形的薄面皮;待面皮晾干,把面皮对折几次,成长条形;用刀切(意文为taglia)成幼面条,即成Tagliatelle。

【编按:相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