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痛”或涉致命隐疾 拖1小时死亡率升1% 医生:与死神竞赛

撰文: 李恩慈
出版:更新:

胸口突然感到短暂痛楚,可能有人觉得只是小毛病,痛楚过后忽视问题。但事实上,可引致胸口痛的病因众多,其中“主动脉撕裂”更是隐形杀手,病发两日的死亡率高达50%。
主动脉撕裂的危险性在于其“隐闭难测”,虽然初病发会带来难以忍受的痛楚,但此征状通常会在数小时内逐渐减轻,令病人容易自以为痊愈。主动脉撕的的主要症状与心肌梗塞或气胸相似,因此病人被误诊的机会高。除了一般的心电图与胸腔X光,医生需以血管扫描方式检查,才可准确诊断病症。

36岁的龚先生在今年三月出现主动脉撕裂。左起:龚先生、港怡医院心脏导管治疗中心总监及心脏科名誉顾问医生谢德新。(李恩慈摄)

病人被误诊为胃痛 拖延两星期才接受手术

现年只有36岁的龚先生,在今年3月确诊主动脉撕裂。他在病发前半年被确诊高血压及睡眠窒息症,因而开始有健身习惯。在病发的清晨,他突然感到胸口出现撕裂般的痛楚,随后背部及胃部也感到剧痛,持续了约十五分钟至半小时。龚先生的太太协助召救护车将他送院,医生为他进行了抽血及心电图检查,两者结果皆正常。留院一天后,医生给他开了些胃药便允许他出院。

出院后,龚先生自觉身体状况不寻常,感到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而且出现手脚乏力的情况,使他走路感吃力。两星期后他再次求医,接受血管电脑扫描后,医生随即给他诊断为主动脉撕裂,且情况十分严重。医生立刻为他安排进行紧急修补动脉及更换心瓣手术,需时9至10小时。幸好手术非常顺利,成功把龚先生从生死边缘救回来。他的康复进度理常,现在生活已一切如常。

本应位于血管内膜的血液,因内膜和中膜之间出现裂缝,流入中膜与外膜之间的假腔之中。(李恩慈摄)

每隔一小时死亡率升1% 及时检查治疗是保命关键

“主动脉撕裂”指人体内最大的动脉血管出现撕裂,本应位于血管内膜的血液,因内膜和中膜之间出现裂缝,流入中膜与外膜之间的假腔之中。主要症状包括胸口剧痛、背痛、头晕、呕吐、休克等,而胸口痛可能会在几小时内慢慢减轻或消除。由于主动脉内有高压力,撕裂可沿著动脉一直延伸,后果不堪设想。如撕裂延伸至颈动脉或脑部血管,病人有机会中风;如撕裂延伸至心脏,有机会引发心包积血及急性心衰竭,即时危及性命。至于撕裂延伸至脚部,则可能像龚先生一样出现下肢缺血,以致无力。

不是每位患者也像龚先生般幸运,最终可“大难不死”。港怡医院心脏导管治疗中心总监及心脏科名誉顾问医生谢德新形容:“医治主动脉撕裂有如与死神竞赛。”一旦病发,病人每隔一小时的死亡率会上升1%;病发后两日还未接受治疗,病人有50%死亡。

如病人一直拖延求医或不幸被误诊而得不到合适治疗,两星期后的死亡率高达75%。谢医生续指,有10%的主动脉撕裂病人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

一般的抽血检查、心电图检查及胸腔X光,并不足以检查病人是否患上主动脉撕裂。至少一至两成患者在这几种检查中没有出现异样,容易导政误诊。现时,香港各间医院均可提供血管电脑扫描,较有效准确检查病人是否出现主动脉撕裂。谢医生建议患者即使胸痛消退,或初步找不到病因,均应尝试安排进一步详细检查。

谢医生形容:“医治主动脉撕裂有如与死神竞赛。”(李恩慈摄)

康复人士须继续控制血压

主动脉撕裂不算十分常见,每年每10万人中约有3人发病,病人多为长者,男性发病机会比女性高。高危人士包括高血压患者、大动脉较为脆弱的马凡氏综合症患者、拥有家族患病史的人士,以及怀孕女性。谢医生呼吁市民定时检查血压、保持健康生活习惯,以维持血管健康,并特别提醒高血压患者应依时服药。

他不建议曾经发病的人士进行剧烈运动,例如举哑铃等,因这种运动容易对心血管造成压力。如要进行剧烈运动,谢医生建议康复人士先做足够热身运动。他表示康复人士只要好好控制血压水平,便可减低复发机会。

谢医生呼吁市民定时检查血压、保持健康生活习惯,以维持血管健康。(李恩慈摄)
谢医生表示康复人士只要好好控制血压水平,便可减低复发机会。(李恩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