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爆煲】数据揭十五年病床不增反跌 老年人口增逾56%
本港医疗制度“爆煲”,有人诟病太过依赖公立医院住院服务,以及医护人手匮乏;有数据显示,过去15年,香港65岁或以上人口由83万人急增56%至逾130万人,惟同一时间,整体公立医院住院病床数目竟不升反跌,由28,476张至现时的28,355张,以致“加床”的压力不绝。有学者认为,长远应将医疗及护理分开以减轻医院负担,又认为医疗政策欠延续性,根源在于特首并非受政党及选举制约,较长远的政策往往因不能在短期内得民心,致令特首施政时相对短视。
2007年起,政府因应65岁以上人口的增幅,于施政报告中加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一项,但至10年后、即2017年的施政报告,才实质建议兴建地区性的康健中心,事隔两年,第一所地区康健中心选址葵涌,料于10月投入服务。
“基层医疗”的口号叫得响亮,但基建配套未能配合,私人市场亦未能应付长者需求,社区缺乏护理支援,长者只能回流医院寻求照顾。
十四年来老年人口急增逾5成 医疗人员录3成增幅
翻查过去15年的数据,2003/04年度,65岁或以上人口为830,500人,占整体人口约12.2%;至2017/18年度,同一群组的人口已急增56.7%,至1,301,300人,即使单计整体人口占比;亦较14年前高逾5个百分点,达17.3%。
遭千夫所指的医护人手问题,在过去15年间,由4,872人增加至6,336人,增幅为30.05%。虽然未能追到老年人口的增长,但仍略有寸进。
病床占用率增 惟病床数反减120张
不进反退的数据出现在公立医院病床数目。根据医管局年报,2003/04年度,公院的病床共有28,476张;至2017/18年度,病床数目为28,355张,较之前减少121张床,跌幅为0.04%。跌幅轻微,但影响甚深。再看老年人口与病床比率,由2003年的每千名长者有25.07张病床,跌至2017年的16.93张,大幅下跌了逾三成。
雪上加霜的是,病人住院时间愈来愈长,2003年,每张病床一年365日内平均有242日被占用,至今已增加至291日,每张床占用日数由66%升至80%。
老年人口增加、病床数目减少、住院日数增,三项因素夹击,令医院病床的需求更显急切。
学者:口讲一回事 实际上社区无助减轻医院压力
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认为,病床数目的轻微下跌或与不少大型医院均需陆续重建有关,但主因是过去多年政府以发展社区医疗为由,未有兴建大医院,新增的医院规模较小,例如北大屿山医院、天水围医院无法填补病床空缺。此两间新医院亦迟迟未全面启用所有病床。
政府以往曾订定每千人口有5.5张病床为目标,但现时声称社区医疗取代病床需求,不再重提该目标。钟剑华直斥政府“讲系一回事”,现实是年中的高峰期,病人每每要等20小时上病房,证明社区资源不足。
长远应推长期照顾保险 让长者有能力支付护理服务
要解决建医院的土地问题,钟剑华认为政府短期内应尽快推出地皮,若无人拍卖应考虑以创新方式,例如先由政府负责建医院,将部分外判予私人投资者营运,长远则需落实长期护理保险,令医疗及护理需求可以分割。
钟健华直斥,安老事务委员会曾讨论长期护理服务保险等供款性储蓄安排,2017年公布的“安老服务计划方案”报告书亦列出相关建议,惟行政会议采纳报告书后,政府迟迟未有行动。钟剑华表示,亚洲各地如日本、韩国及台湾等都有推行长者介护保险,各地较本港更迟展开医疗改革的讨论,但已经比香港多走几步,关键在于政府无决心改革。
根源乃政制结构问题 政府拒推长远政策
政策失效,钟剑华认为根源在于本港的政制结构问题,由于特首不受政党制约,毋须顾虑政策的延续性,一位特首最长只会在任10年,“一个净系讨论都要10年先有结果嘅嘢,佢做嚟做乜?”政府遂以短期政策争取民意,对长远问题视而不见。近日的社会风波持续,市民对政府的诉求日增,钟剑华希望政府能藉今次机会,正视积压已久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