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李立峰民情分析:激进行动接受度高 仍有界线不可越

撰文: 劳显亮 麦凯茵
出版:更新:

《逃犯条例》修订的争议持续一个多月,接连多个周末都有大型游行,更有严重的警民冲突,反修例的声音持续高涨,过去的周日(21日)示威者冲击中联办,警方发射橡胶子弹、海绵弹、催泪弹驱散;同一晚元朗有大批白衣人在西铁元朗站内外无差别攻击市民,“白色恐怖”笼罩全城。警方反对7月27日“光复元朗”的游行,更令不少人担心之后会爆发严重冲突。
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立峰,在过去多次的游行现场,与其他学者一同做问卷调查。初步数据发现,愈来愈多人认同,若政府一意孤行,激烈行动可以理解,从7.1游行的83.5%,到7.21游行的超过九成。他认为目前行动上及意识形态上,都不断激化,但示威者的激进行为仍有界线,亦受不同光谱的同行者约束,一旦越过界线,就难估计民情。

李立峰专访系列

民情分析:激进行动接受度高 仍有界线不可越
独立调查可即时降温 政府或错失最后时机
无大台、不割席抗争 不同光谱既合流又制衡

回归22周年的七一当晚,示威者冲入立法会,涂污区徽。(资料图片 / 罗君豪摄)

启示:“和理非”支持者觉得冲击者代发声

李立峰教授一直以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民情,与袁玮熙、邓键一、郑炜等几位学者,在过去多次游行现场做问卷调查,发现游行人士对激进行动的接受程度“前所未有地高”。其中一条问题,是“政府一意孤行的时候,抗争者采取激烈行动是可以理解的”,在七一游行当日的一千多名受访者中,有83.5%认同;到了“7.21游行”,比率超过九成。

李立峰说,七一和7.21游行规模不同,参与后者的人是反修例运动更坚实的支持者,但从数字变化上,可以看到“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支持者,都同情和理解激进行动。“大家很同意,我冲不冲一回事,但都觉得冲击的人都是为我去发声。”

另一条问题是“我理解他们的行动,但不接受他们的行动方式”,有三成多人赞同。李立峰分析说:“不认同行动方式,但如果你要做我也无法阻止,是政府逼出来、逼不得已才做的。”

中大教授李立峰分析,愈来愈多反修例运动参与者,接受激进行动。(卢翊铭摄)

意识形态、行动同升级

从612包围立法会,同月示威者两次包围警察总部,到7.1冲入立法会,7.21大游行后示威者冲击中联办,“激化已经发生,行动愈来愈勇武,起码心态上,一个月前梁家杰无可能说‘暴力或可解决问题’。”李立峰分析,无论从行动上还是意识形态上,冲击都不断升级,但至今仍然有界线未有逾越。

意识形态上,从冲击立法会到冲击中联办,对准的除了特区政府,更是中央驻港机构。冲击中联办后,香港的示威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京官和建制派的谴责用词亦升级。但同一晚,元朗发生白衣人无差别袭击,李立峰直言“客观上令中联办和特区政府,无法将公众讨论或新闻焦点,集中在中联办攻击。”

对于北京来说,涂污国徽亦是意识形态上的激进化。李立峰说,这样也可能令某些“和理非”支持者却步或不认同,界线或是开宗明义宣扬港独。

7月14日,沙田游行后,警方在新城市广场围捕,警方与示威者都有多人受伤。(资料图片 / 李泽彤摄)

一旦越线 民情或转向

至于行动上激进的界线,则是示威者使用的武力或冲击对象。“运动的支持者主要是对物件的破坏”,即使对警察冲击,也有抗辩的理由,例如不主动袭击,沙田是遇到包抄、推撞时的反抗。李立峰认为,这是目前大多数人对武力界线的理解,“如果示威者逾越了这条界线,就很难去顾及,是否还得到很多人支持。”

在整个反修例运动中,李立峰分析参与者有三大板块:传统的“和理非”、使用连登和Telegram的年轻人、最前线的勇武派,三者互相尊重又互相制约

他分析过去两个月民情是动态的,“要看政府一方会不会犯很大、很明显的错误,如果有很明显的错误,客观上是帮助到运动。反之若是单方面示威者犯错,就会帮助到政府。”如7月14日沙田新城市广场严重冲突演变成困兽斗,7月21日元朗黑夜中警方不作为,令政府继续失分。

7月21日晚,元朗有大批身穿白衣人士,无差别攻击西铁站内外的市民。(资料图片 / 香港01记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