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指入住社会房屋可提升生活质素 板间房住户:天堂与地狱之分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蜗居㓥房轮候公屋的基层市民,面对恶劣居住环境苦不堪言,故近年政府力推过渡性房屋,冀纾缓有关困局。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调查发现,住户入住该会营运的过渡性房屋单位后,生活质素有所提升,人均居住面积由入住前的42.9呎,提升至87呎;在租金占入息比方面,由入住前的56.2%降至29%。人均居住面积增加一倍,租金占入息比亦减少约一半。原本居住在约40呎板间房的区先生经常面对卫生环境恶劣、不通风、天花石屎剥落等困境,坦言“成日唔想返屋企”;至今年四月终搬上过渡性房屋,笑说“简直系天堂与地狱”。

不同团体近年推出社会房屋计划,为有需要基层人士提供过渡性房屋。(资料图片)
区先生目前与一年轻人同住社协营运的过渡性房屋,获提供基本家私和电器,可享有80呎的私人空间。(劳敏仪摄)

区先生已年过70,在2011年起靠高额长者生活津贴,租住位于深水埗约40呎板间房,起初租金为1,300元,在入住社会房屋前已增至2,000元。他忆述,当时要与其余五户共享厕所,经常要忍受恶臭及恶劣卫生环境,加上没有窗户、也常有石屎剥落,“一返到屋企有好多尘,一日抹两次都有,呼吸唔畅顺,有时都唔想返屋企”。

“好似住私人楼咁”

直至今年四月,因原住楼宇被收购,在社区组织协会帮助下,区先生入住位于大角嘴的过渡性房屋,与一年轻人共住约400呎单位,月租同样是2,000元,但房间增至约80呎,笑言“简直系天堂与地狱,好似入住私人楼咁”,感觉“开心啲、开朗啲”,也与租户相处融洽。他又说,若两年租约期满仍未获派一人公屋,只能搬回板间房,叹言“够期要搬都无办法,到时再算!”

黄女士同样是受惠者之一,与18岁儿子同住社区组织协会营运的过渡性房屋。她说,从前租住一个120呎唐楼单位,租金达6,000元,占收入五成半,平均每月水电费亦达约600元,“为悭钱只好五蚊八条肠粉都分两餐食。”加上多租户同住一单位,“用电量大,成日有烧焦味,好惊火烛。”无奈是轮候公屋七年亦无回音。去年六月入住位于西环的过渡性房屋后,她说租金减至三千多元,“好安心,起码两年内唔洗担心加租或逼迁”。

黄女士入住过渡性房屋后,直言“好安心,起码两年内唔洗担心加租或逼迁”。(劳敏仪摄)

根据运输及房屋局资料,全港过渡性房屋只有613间,香港社区组织协会认为,对比全港有约10万个㓥房户,可谓杯水车薪;加上单位大部份来自私人物业、房协及市建局,反映政府参与度严重不足。

社协调查发现,住户入住社会房屋后生活质素有所提升。(劳敏仪摄)

入住过渡性房屋改善生活质素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在今年三月至五月期间,共访问51户过渡性房屋住户(共84人),对社协目前营运的过渡性房屋单位住户进行问卷调查,当中包括居于市建局的社会房屋,以及由业主和私人发展商提供的社会房屋翻新单位和宿舍。目前社协共营运74个社会房屋单位及24个无家者宿舍。

调查结果显示,住户入住社会房屋后生活质素有所提升,人均居住面积由入住前的42.9呎,提升至87呎;在租金占入息比方面,由入住前的56.2%(则超过一半收入用作租金开支),减少至29%。

此外,近八成受访者在入住社会房屋前经常担心被逼迁和加租,入住后七成受访者表示不需再为此担心,也有近九成受访者表示入住后较以前快乐和减低精神压力。至于入住社会房屋考虑因素,首三位分别是租金(83.6%)、地点(65.2%)及租期(61.2%)。在选择方面,单身人士较重视私人空间,故有独立洗手间的市建局房屋较受欢迎;家庭住户偏向入住现居社区的翻新单位,因唐楼地方较大,适合小朋友活动,可原区就读及使用托儿支援服务。

促请房屋政策考虑住户生活质素

调查又发现,超过七成受访者对政府社会房屋参与程度评为不合格。社区组织干事徐佩恩表示,不少住户偏好市建局的社会房屋单位,如整幢式社会房屋设有共用活动空间,也有专业物管经验,但直接参与提供社会房屋机构寥寥无几。她认为,政府在房屋政策上不能只重视数量,而轻视居民生活质素,促请房协和市建局善用房屋规划和发展执行力,主动提供优质社会房屋;又指社会房屋入住年期只有两至三年,建议延长目前社会房屋住户租约。

此外,社协建议增加整体社会房屋供应,并纳入长远房屋策略;加强支援单身人士,增加社会房屋一人单位;房署主动接触社会房屋营办机构,对正轮候公屋可在数年内上楼人士作条件性配对;放宽社会房屋申请资格,视乎申请人经济压力、家庭开支和租金负担能力等来审视申请,而非把轮候公屋三年设为主要门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