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房屋】两母女屈居80呎㓥房萌轻生念头 入住过渡房屋见曙光

撰文: 张嘉敏
出版:更新:

基层市民住屋需求迫切,公屋轮候时间越来越长,促使社会房屋共享计划出现,提供过渡性单位予有需要的家庭入住。
吴女士与女儿被迫屈居于仅80呎的㓥房单位,不但缺乏活动空间,甚至因居住环境复杂,令二人备受心理煎熬。上楼无期,生活压力渐大,“有谂过跳楼死咗去算啦。”同样饱受住屋问题困扰的苏女士,以往一家四口居于田湾区的唐楼板间房单位,不仅四人同睡一张床,更要与邻居共用厕所、厨房,并不时因此起争执。
两人有幸获社工转介入住由社联与香港仔坊会营运的社会房屋计划“友里同行”,不但居住环境改善,生活质素亦有所提升,生活终见曙光。

吴女士及女儿现时与另一对母女同住。(高仲明摄)

吴女士于2010年从内地来港,丈夫2015年去世后,她只可与女儿租住于香港仔的㓥房单位,而居住面积更只得80呎,“食饭、煮饭、 冲凉、去厕所,都喺同一个地方...连企嘅地方都无。”而就读中学的女儿,更只能于床上温习、做功课,“有时会留喺学校做完先,但都唔可以日日留。”

环境人流复杂 心理受煎熬

居住环境固然恶劣,但复杂的居住环境令二人更感煎熬。吴女士忆述出门时,经常有陌生男子从旁边的单位偷窥,令母女大感不安;而女儿更因此不敢独自归家,需要吴女士陪同才敢上楼,“住喺呢种环境会发癫。”轮候公屋六年,仍然毫无消息,面对恶劣的居住环境,吴女士束手无策,“有谂过跳楼死咗去算啦。”

吴女士忆述居于㓥房时的经历,形容“夜晚瞓教都惊”。(高仲明摄)

幸得社工转介,参与“友里同行”的社会房屋计划,最终更获选中成为住户之一,于去年9月正式入伙。吴女士忆述迁入时大感惊讶,“简直一个天,一个地!”她现时与另一对单亲母女同住,而机构于入住前安排两个家庭会面,互相了解彼此的生活习惯,以避免发生磨擦。她称现时两家人不时交流,“两个女会一齐做功课,我哋又会互相分享下厨艺。”

吴女士当时居住的㓥房只有80呎。(受访者提供图片)
苏女士以往需四人同睡于碌架床上。(受访者提供图片)

她坦言迁到社会房屋的单位时大感兴奋,“未见过咁靓嘅屋!”现时不但居住环境得以大大改善,亦有较好的邻里关系。苏女士不时参与由机构举办的活动,如种花、煮食等,甚至会协助邻居看顾家中小孩,“以前怕(邻居)有意见,唔会特别帮人,𠵱家多了守望相助的感觉。”

郑洁贞(图左)希望计划不但可改善基层家庭的居住环境,亦为他们带来新生活。(高仲明摄)

香港仔坊会社区中心高级经理郑洁贞称,不但希望透过计划改善基层家庭的住屋需要,更为他们带来新生活,包括透过举办邻里聚会、烹饪活动等,令住户于精神上得到扶持。“友里同行”社会房屋计划由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及香港仔坊会社区中心负责营运,并由华懋集团提供于华富阁共16个单位。计划为轮候公屋超过三年或以上、持有香港身分证的市民提供过渡性房屋的服务。去年9月起开始入伙,至今已有11个住户入住9个单位;入住期为三年,其后无论住户能否获编配公屋,均需迁离单位。

社联社会房屋共享计划项目总监何俊杰称,建议政府以25至30亿元设立“社会房屋基金”,用作兴建组合屋及翻新闲置单位。他预计,两者总数可提供超过6,000个单位,令逾一万个基层家庭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