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沙伯医院首引入充气球囊止血 为严重盆骨骨折伤者争救援时间
遇有严重意外如车祸、工业意外、高处堕下等,伤者大量失血往往是医护抢救性命的最大难关。伊利沙伯医院引入止血新技术,在伤者血管中注入充气球囊暂时止血,争取约30分钟时间让医生修复已破裂的血管部分,海外经验显示使用新止血技术后,死亡率较传统开胸止血下跌达40个百分点。院方正培训相应医护人员,预料新技术可于明年初正式推行。伊院在过去一年亦引入筛查程序,为意外致颅底骨折的病人进行详细血管造影电脑扫描,务求更快找出因撞伤而形成的“非刺穿性颈动脉创伤”,并尽快治疗,降低病人意外后中风的机会。
争取止血30分钟内修复破裂的血管
设有创伤中心的伊利沙伯医院,是全港首间将“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应用于创伤治疗的公立医院,助严重盆骨骨折伤者接受手术前暂时止血。伊利沙伯医院外科副顾问医生郑敏乐解释,医生需在腹股沟位置刺针,导入球囊至血管内适当位置,在球内注入气体,阻截该部分血液流动,达暂时止血效果,医生可争取时间修复破裂的血管。不过为避免出现并发症如腿部缺血、血肿等,球囊最佳使用时间约为30分钟。
郑敏乐指,此技术于血管科已相当成熟,今次是首度应用于创伤治疗。与传统开胸腔、以手术钳止血的方法比较,整个放球过程需时仅2至3分钟,较传统需10分钟快。她指传统止血的伤者往往“九死一生”,而新技术毋须如传统般由腋下“开大刀”至胸腔,创伤较小。她引述日本经验指,在急症室以球囊止血伤者的失救率,较开胸止血伤者失救率下跌了40个百分点。
全港每年约有50名严重盆骨骨折伤者,郑敏乐表示,目标培训30名医生掌握此技术,目前已培训了12名急症科及外科医生,料于明年年初于伊院先行推出。
6成非刺穿性颈动脉创伤患者中风 伊院首引入筛查加速治疗
有些情况下伤者未必见血,但仍会造成严重后果。部分因撞伤(如车祸、被硬物撞到)的伤者会形成“非刺穿性颈动脉创伤”,伤者会有颈肿、颈痛、内有血块及杂音、瞳孔变小等病征,亦可能有“小中风”,肢体短暂失去知觉,惟病征不明显易被忽略,变相延误治疗。
医院管理局九龙中医院联网创伤总监李建恩指,人被撞伤后血管内壁会出现撕裂反起,血管收窄,倘未能及时诊断,中风率高达60%,死亡率亦达19%至43%,伤者必须尽快接受微创手术疏通血管,或处方抗血栓药治疗。
为了找出高危伤者,李建恩指若发现伤者有颅底骨折,会在12小时内为其进行详细的血管造影电脑扫描。伊院一年接收约900个创伤个案,李建恩透露过去一年伊院引入筛查机制以来,约10人怀疑颈动脉创伤,当中成功筛查一至两人需接受治疗。李建恩说,过往有病人在撞伤后一、两日内中风,亦有人病亡后需解剖才知死因,他希望透过新技术向前行,惠及更多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