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医生】何仲平:冀集中火力在公院临床工作 惟方案可再微调

撰文: 郑翠碧
出版:更新:

豁免海外专科医生实习期风波持续,提出微调版“第五方案”的医学会会长何仲平今(28日)指,认同研究、公共医疗等工作重要,但由于现时公营服务最紧张是在公立医院,故提出一个方案可集中火力在公院临床工作,但他又指,方案可以再“微调”。

何仲平指,经微调后的第五方案可以再“微调”。 (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何仲平今在有线电视节目《 Sunday有理讲》指,他认为有关公共医疗、大学研究等工作都十分重要,“无意思贬低”,但希望集中火力在临床工作。

因有意见指公院最繁忙 因而提出需18个月临床工作

他透露,曾考虑是否需要规定海外医生在公立医院工作才算临床工作,但因有医生指出,现时最繁忙的是公立医院,故方案提出需在公立医院做18个月临床工作。不过,他又称,方案可以再度“微调”,包括临床工作毋须是“住院”相关工作,或可放宽至“相等于在公立医院的临床工作”亦可。

香港哮喘会主席陈永佳就不认同卫生署医生应到医管局做临床工作。 (资料图片/高仲明摄)

冀可重推卫生署与医管局交换医生做法

公共医疗医生协会副会长冯德焜表示,卫生署的工作较多属于门诊,“不可满足住院医疗”,他称,以前卫生署与医管局之间有“交换”医生的做法,“如果卫生署有部门系临床,可以同医管局交换,日头喺门诊,夜晚喺医院,宜家无咗呢个做法,因为人手短缺。”他认为,方案提出卫生署到医管局做临床工作18个月,可以推动政府重新统筹这类培训工作。

而医务委员会业外委员、香港哮喘会主席陈永佳就不认同卫生署医生应到医管局做临床工作,“皮肤科、胸肺科、儿童服务等,好多已算临床。”他相信,政府不会安排海外医生做过多行政工作,在卫生署工作的海外医生亦可有临床经验。

截至4月25日,医委会的各大方案捆绑年期如图。(香港01制图)

听众吴太致电节目,指自己陪同家人到公院急症室求诊,往往要等6、7小时,“好似乞衣咁”,她批评医委会自私,“点解唔放宽(引入)海外医生﹖97年回归前都唔驶考试!”

何仲平回应指,现时海外医生可以透过“有限度注册”制度在港执业,毋须考试,只是必须留于公营机构服务,“权力都同普通医生一样。”他强调,全球多个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也有考试制,“坚持考试就不是山头主义、医疗霸权…例如会计计错数可以有人改返,但医生如医死咗人就唔可以重来。”

海外医生通过考试 对病人保障更大

冯德焜认同考试才可确保海外医生有水准及能力独立执业,陈永佳也称,作为病人组织代表,亦认为海外医生必须通过考试才可在港正式注册,以划一水平,“对病人保障更大”。

霍泰辉曾撰文指本港可借镜英国引进外援

不过,中大副校长、儿科专科医生霍泰辉其实在早前已撰文指出,本港医疗人手短缺,本港可借镜英国引进外援。霍泰辉在文中指,他是英国皇家儿科学院院士,惟因早年考院士试时,英国仍未有儿科学院,儿科只附属于内科学院,故他所考的是内科学院的院士试,其后当儿科“独立”时,他就免试成为了皇家儿科学院的院士。

他续指,英国目前面对脱欧对医疗服务的影响,包括“外援”,即在英国医护界服务的大量欧盟成员国国民,能否继续留在英国工作的问题。他指出,英国是举世公认医学教育的殿堂之地,为世界各地培训不少医疗人才,惟亦有26%医生是“外援”,其中12%来自亚洲,主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10%来自欧盟成员国,“可见招纳外援,不一定拖垮医疗水平。”

而对于有人质疑海外医生不懂香港的本土病,他就批评说法没有道理,“所有医生都知道,到外地行医,首要任务是先要熟习那地方的本土病。”他指无论是本港医生在外国行医,抑或1996年前英联邦国家毕业的医生来港行医时,都没有听说过有不懂本土病的问题。

黄碧云重申本港公营、私营医生都不足,单靠本地医科生亦不足以应对需求。 (资料图片)

黄碧云建议设海外医学院校名单 陈永佳:好浪费精神

立法会议员、民主党黄碧云亦致电节目,重申本港公营、私营医生都不足,单靠本地医科生亦不足以应对需求,故考虑提出私人条例草案,建议在全球50大医学院毕业,或来自英、澳、加拿大的海外医生,如在本港有限度注册,工作最少3年后,可以豁免考试,成为正式注册的医生,“起码最少留3年,如6年就更好,做几耐可讨论。”

陈永佳不认同黄碧云的建议,他解释,设立名单十分复杂,例如新加坡近日就删减了名单上50多间院校,如香港仿傚,或需每年作出检视,分析各间院校的教学内容及时数等,他形容是“好浪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