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纶:牛棚艺术公园料今年中完工 保留构件和植物融为一体特色
土瓜湾旧区毗邻俗称“牛棚”的前马头角牲畜检疫站,是本港硕果仅存的战前牛畜屠宰中心。“牛棚”前方用地其后改建成“牛棚艺术村”,为不少文化艺术爱好者的聚脚地。发展局局长黄伟纶今日发表题为“活化和发展牛棚后方用地”网志指出,“牛棚”后方正进行活化工程,计划发展为“牛棚艺术公园”,预计今年年中完工。
他表示,“牛棚艺术公园”现时已接近完工,除了户外休憩区,还有绿油油的草坪。在“牛棚”停止运作后,其后方的植物仍继续生长,不少树木的根宛延交错地铺在地上,建筑署的设计团队特别保留了建筑构件和植物融为一体的特色。而为提升周边地区与“牛棚”的畅达性,建筑署亦与路政署商讨,在新山道行人天桥新建的无障碍升降机加设一个出入口,方便市民前往“牛棚”。
黄伟纶表示,感谢建筑署设计团队的心思和努力,在活化过程中尽量把别具特色的元素,包括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原貌原址地保育。他指,相信“牛棚艺术村”和“牛棚艺术公园”均可以提供一个洗涤心灵和休闲的好去处。
建筑署:特色元素原址保存
建筑署高级建筑师劳志成表示,在活化过程中,为了保育“牛棚”后方的文物价值,建筑设计团队尽量把别具特色的元素原址保存,例如牲口喂饲槽、饮水池,以及用以系着牲口的铁环等,以呈现牛棚后方昔日的光景。建筑署的团队伙同民政事务总署,亦会在适当地点加上铨释装置,例如在重新安装的铁栏上,加上以金属片切割出来的牛、猪等牲畜模样,反映“牛棚”饲养过不同种类的牲畜。
劳志成还特别提到,“牛棚”后方用地上有一块大石头,据说是“牛棚”内一处极为重要的位置,称为“大石鼓”。每天清晨,当时的牛只买手就是在大石后竞价、落价,非常热闹。建筑署曾向在“牛棚”任买手的人士查证,是真有其事的。
加入新设计如新建避雨亭
昔日“牛棚”后方的牲口棚,设计简单,以红砖或混凝土作柱支撑屋顶,四周并没有围封。经年月的洗礼,现时只剩下一条条红砖柱,有些更因本身结构问题,倾斜或倒下。建筑设计团队以钢架来稳固砖柱,并铺设行人板道,设计成遗迹公园的模样,极具特色。
新建设施亦特别参照“牛棚”的建筑特色,并加入新颖的设计,例如新建的避雨亭,与“牛棚”内瓦顶红砖单层平房设计相若,两层屋顶之间有少许空间,以助空气流通。避雨亭天花的遮阳反光片,则利用了镭射打印技术,呈现树叶落在屋顶上的效果,可以遮阳并透光,既实用又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