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剧团40周年 见证本土创作兴起 成立文献库冀保留经典
成立于1979年的中英剧团,40年来演出过多出脍炙人口的经典。新任艺术总监张可坚早前于4月1日上任,忆述剧团过去点滴,直言1985年上演的《我系香港人》“轰动剧界”,又指于 80年代末开始兴起本土创作。剧团历史悠久,于去年成立首个文献库,冀保留舞台经典。曾任剧团“掌门”25载的古天农感慨道:“香港常说要保育,很多时只是硬件,而软件的没有了就没有了。如果我们不做,谁做?”他们亦希望籍此推动其他文化团体成立资料库。
关心社会的戏剧人 80年代末本土创作兴起
中英剧团总经理、新任艺术总监张可坚早于1982年与剧团结缘。张于当年加入剧团担任全职演员,亦是剧团首批华人演员之一。“戏剧人是很关心社会。”张忆述,于1985年上演的《我系香港人》可谓“轰动剧界”,“因1984年时中英协议草签,时任外藉艺术总监透过这出剧,探讨香港人的身份、归属感。”
张可坚又指,香港话剧界早年以翻译剧为主,惟观众人数有时未如理想,直至《我系香港人》,及后改编外国剧本、融入本土元素的《元宵》、《女大不中留》等剧作大获好评,及受时代背景影响,故本土创作在 80年代末兴起。
望达致“全民戏剧” 培育新一代演员、感染观众
由早年到越南难民营表演,再到近年办长者口述历史话剧,社区永远不乏中英剧团的身影。张可坚坦言,剧团最大目标是达致“全民戏剧”。四十年的历史,提供过大大小小的机会予演员、启发过无数观众,“我们影响很多人投身戏剧界,有些是他们小时看过我们的巡回。”他又相信,戏剧能带给观众回忆,并引起社会共鸣。
资深编剧、导演及演员张达明笑言:“中英是我人生唯一一份全职合约工作。”1988年刚从演艺学院毕业,初出茅庐的他对戏剧充满梦想,加入了中英任全职演员。在中英,他初尝创作的长篇剧作《客乡途情远》,更为他夺得第一届香港舞台剧最佳导演及最佳剧本。
曾任剧团“掌门”25载 古天农任内推动成立文献库
中英剧团于去年成立首个剧团档案文献库,整理各种形式的制作纪录、绘本、场刊、剧照等。曾担任中英剧团艺术总监25年之久的古天农,感慨道:“平日与长者办口述历史剧,我跟他们说,香港常说要保育,很多时只是硬件,软件的没有了就没有了。如果我们不做,谁做?若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先尊重自己。”文献库现由中英剧团文献主任陆诗恩主理,至今已整理了过千份藏品。
“‘零与无限大’中英40周年回顾展”将于4月4日至13日于文化中心大堂举办。现场会展出约25组展品,当中包括剧照、海报、手稿等的珍贵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