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乙明邨“插针”建组装长者屋未咨询区内意见 长者表明不搬走

撰文: 麦凯茵
出版:更新:

房协计划在沙田乙明邨的一幅空地,以组装合成法(MIC)兴建一幢10层高的长者屋,预计可提供70个单位,并在2022年落成。该区区议员丘文俊表示,事前未曾接获房协的通知,要再了解细节,但认为邨内的公共空间及休憩用地甚少,对“插针”建屋的做法感到到奇怪。居住邨内的长者对搬进长者屋的反应不一,有人直指住在现居30多年,宁交贵租亦不想改变;也有人对长者屋抱观望态度,“兴建好了再实际看一下才决定搬不搬。”

房协计划在沙田乙明邨明耀楼旁边和街市之间一幅空地,即图中的位置,建组装长者屋,共70伙。(张浩维摄)
丘文俊认同乙明邨的人口老化问题明显。(张浩维摄)

区议员此前多次查询 未获房协确认

沙田乙明邨在1981年入伙,至今38年。乙明区区议员丘文俊认同,邨内人口老化问题明显,“始终81年入伙至今都38、39年。若30岁搬进来,现时都差不多70岁了!”

对于房协计划在明耀楼旁边和街市之间一幅空地建长者屋,丘文俊曾在1月18日去信前房协查询在邨兴建长者组合屋事宜, 房协书面回复指“目前尚未确实有关的试行项目”。他至今日(1日)下午约两点才收到房协的稿件。

丘文俊直指做法奇怪,“在旧有地方起楼难度相当高,区内团体有不同意见;甚至是否真的规划出来,我抱怀疑态度。”他担心,兴建长者屋或会影响现有居民的生活质素,包括减少了邨的休憩用地、增加区内的交通压力等,“若起好后,四面八方的房协的公屋居民都可以迁进来时,本邨居民并不是直接受惠,阻力便会较大。”

至于腾出的单位是否会让乙明邨的邨民优先使用,还是会公开让房协的甲类公屋人士、以全港的公屋轮候册人士使用等,也是居民关注的问题。丘文俊解释:“乙明邨内都有不多的挤迫户,也有三代同堂长幼共聚居住计划;其实都不够单位供应”,现时因为房协公开的资料不多,难以对计划下评价。

85岁​邓婆婆:宁愿食腐乳也不搬走

事实上,房协早已在乙明邨内三座大楼低座,划了部分单位作长者单位,搬迁部分的长者宽敞户。不过单位亦未有改装,仅以较便宜的租金作招俫。

住在乙明邨30多年的邓婆婆,现时以月租1,600元独居于一个约300呎的单位内。由于她今年85岁,符合满70岁宽敞户大搬细的终身免租安排,但她扬言不会搬屋“宁愿无钱买菜,食腐乳也不愿搬走。我住惯了这儿。”

对于长者屋内会提供扶手、平安钟、低台厕所等无障碍设施等,每天都出去打门球的邓婆婆坦言暂时未需要,“除了厕所去水有问题,其他对设施都满意呀!我自己都装了平安钟。”

邓婆婆身旁的衣车陪伴了她30多年,直指细单位肯定放不下衣车。(张浩维摄)
邓婆婆现居于一个约300呎的单位内,月租1600元。(张浩维摄)

难忘与夫共住生活 宁付贵租不愿搬迁

邓婆婆又忆述,房协早年已出信要求她迁至邨内较小的长者单位,“我先生过身两、三年后(房协)就找过我了”,但坦言对单位有感情,即使搬迁后的租金仅约1,000元也绝不考虑。她说:“搬去细单位,很多东西要丢掉,又不知道要搬去第几座”,屋内亦放了一座已有30多年历史的衣车,“我看过较小的单位,绝对放不下它!它在,我才有安全感。”

问到是否喜欢与现有的邻居相处,邓婆婆点头指大家都是朋友,“若无端端搬我去其他地方,所有人都不认识,有事发生也无人帮忙!”

钟婆婆认为单位没有大问题,不一定会搬至长者屋。(张浩维摄)

97岁伯伯持开放态度

至于居于邓婆婆隔壁的97岁沈伯伯及82岁钟婆婆,两人坦言对计划抱开放态度。钟婆婆认为现居的单位没甚大问题,惟沈伯伯曾跌断脚,现时出入要助行架辅助及使用轮椅,大门的位置不够阔,加上厕所较狭窄确实对生活带来点不便。

钟婆婆说:“伯伯洗澡要加便厕椅,有点窄又要人帮助。出门要先在大门开轮椅,再要他在走到门外坐下来。”未来会否搬进长者屋?她认为计划对长者有一定吸引力,但她则要先待长者屋建成后实地考察后才再作决定。

沈伯伯跌倒后要以步行架辅助出入,钟婆婆每日在旁细心照顾。(张浩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