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电动车政策一再转軚 说好的2020年3成电动车目标呢?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政府去年推出电动私家车“一换一”换车计划,让合资格车主如果在销毁旧私家车后更换电动车,可获最多25万首次登记税宽减。惟计划反应冷淡,政于昨日(28日)宣布进一步放宽,车主拥有旧私家车的期限由36个月缩短至18个月。
特区政府推动电动车逾十年,但政策陷入逻辑矛盾:想抑制私家车增长,改善路面挤塞和空气污染,但又拿不出实际办法,最后竟向电动车开刀。结果政策开倒车,充电位增长亦“龟速”,窒碍电动车发展,燃油私家车却继续增长,完全做不到政府当初目标。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不久前才表示无意修订一换一计划资格,但没过多久就公布即时放宽安排,过程变化得极快,确实叫人摸不著头脑。

电动车是汽车业未来发展大趋势。(资料图片)

电动私家车属大趋势 港府曾扬言2020年三成电动车

电动车是私家车发展大趋势,技术近十多年迅速发展。生产汽车与供电虽同样有碳排放,但路面氮氧化物和悬浮粒子排放量可明显减少,若电力来自较洁净能源的话,整体污染将减少,这是国际间广泛共识。

不少国家或地区已纷纷订立政策目标,在指定年期前停售汽油车,改为电动车或是混能车。过程或快或慢,亦可能有技术阻滞,但整体方向不变。除最著名的美国Tesla外,不少老牌大型车厂如日本三菱、美国福特、南韩现代等,都要跟上这潮流。

港府推动电动汽车,可追溯至前特首曾荫权年代。曾荫权在2009至2010年度施政报告提出,政府长远政策目标是令香港成为亚洲区内,最广泛使用电动车的地区之一;2011年5月,政府修订《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指出长远目标是在2020年,有30%私家车属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新建筑物私家车泊车位应有30%可以提供相关充电设施。

政府充电设施增长缓慢,令有兴趣用电动车的车主无所适从。(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政策分析】香港追上电动车时代 最有远见的竟然是曾荫权?

电动车过万辆 叉电设施仅两千多个

电动车车主首要关注的是,固然是充电难题。单是一个充电问题,多年来已经困扰不少车主。汽油车加一次油只须数分钟,但电动车标准充电需6、7小时才能充满,“快叉”也要1、2小时,即使是外国最新技术至少也需要约半小时。

在香港,莫说引入最新技术,连现有的充电设备都不足够。香港已登记电动私家车总数由2011年4月的69辆,增至去年10月的10,940辆,增幅逾150倍。不过,公共充电器数目只由2011年的872个增至2018年底的2,166个,增幅追不上需求,快速充电器更只占当中498个,发展可说相当缓慢。

虽然政府辩称,当局政策方针是电动私家车车主应利用在其居所、办公地方或其他适当场所设置的充电设施,公共充电设施只属辅助,私人才是重点。但立法会议员马逢国曾表示,现时在私人停车场内,电动车充电站发展只在起步阶段,政府对此亦没有针对性的措施,尤其私人屋苑更没有诱因设置。所以,现实上不会太多人有“日常充电”的机会,还是要靠公共充电器,政府须先行改变政策方向。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去年在财政预算案上宣布电动车“一换一”计划,被质疑成效有限。(资料图片/林若勤摄)

陈茂波取消首次登记税豁免 电动车增长停滞

既然使用不便,自然要靠财政诱因鼓励使用。港府自1994年一直豁免电动私家车首次登记税,并多次延长相关规定。由于早年电动车选择不多,政策意义不大,直至近年不少车厂把电动车投入量产,电动车在香港才开始多人使用。

不过港府政策思维中,当局要避免私家车继续增长,而电动车同样被视为私家车,所以政府认为全额豁免市民买私家车不妥当。2017年财政预算案中,陈茂波宣布同年4月起,不再全额减免电动私家车首次登记税,改为设97,500元上限。

由于电动车较传统汽油车贵得多,缺少财务诱因价格即时翻倍。翻查运输署数字,2017年4月前,电动私家车登记数目每月一般有三位数增长,到3月由于市民“赶尾班车”,新登记数目有近三千宗。但到新政策实施后,新登记数目即时急插至个位数,4月更加是零。

本港塞车问题严重,政府一直想方设法减缓私家车增长,但就选择向电动车“开刀”。(资料图片)

车量增长并无减慢 变相鼓励买汽油车

去年2月底,陈茂波放宽电动车首次登记税规定,容许旧私家车车主一换一,销毁旧车并换电动车,可获25万元税项减免。不过旧车车龄须6年以上,申请人亦须连续持有旧私家车3年,在旧车取消登记前的24个月期间内须有最少20个月。规定的原意是避免车主大举购入旧车图利,但就被指要求过严,无助鼓励车主换车,故反应冷淡。

根据政府数字,去年3月至12月首次登记电动私家车数目为454宗,当中“一换一”计划占321宗,即平均每月只有约32宗,远远及不上全额豁免时期。政府今次再放宽持有年期规定,充其量只是纠正过往的政策过辣问题,成效仍属未知。

更致命的一点是,由于政府拿不出方法抑制私家车增长,所以准车主不买电动车,自然会重新流向传统汽油车。运输署数字显示,不论减税安排实施前后,每月私家车首次登记数字都稳定维持约三、四千宗,完全没有下跌过。分别只在于,取消税务豁免之前,电动私家车登记至少占所有私家车登记数目半至一成(浮动较大),但2017年4月后,电动车登记只占总数百分之一至二左右,跌幅明显。

黄锦星在立法会会议指出,“三成电动车/混能车”并非政府的“目标”。(资料图片)

疏导私家车需求 豁免电动车税项属合理

其实一句到底,政府既然没有良策减少整体私家车增长,又或者基于经济市道等考量根本无考虑过抑制私家车增长,就至少应将需求疏导到电动车,纾缓路面空气问题。电动车在香港仍处发展阶段,车价偏高、使用上亦较为不便,需要政府政策特别照顾,才可鼓励市民购买,豁免税项属相当合理。

截至2018年10月,已登记电动私家车总数为10,940辆,只占香港所有已登记私家车约1.8%,就算连同混能车,按照环境局局长黄锦星的说法,也只是约5%,对比政府当初的“2020年三成电动车/混能车”大计,如今只剩下一年,这数字完全不及格。黄锦星昨日(28日)在立法会会议中,否认“三成”是具体目标,仅是一个“预计情景”,明显只是掩饰政府推广电动车的缓慢进度。

当然,上月黄锦星回应立法会议员提问时,才表明“并无计划改变”一换一安排,上星期立法会拟备的文件中,政府所回应的立场一样。但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前日在Facebook直播听取意见时,已“松口”表示可以放宽安排。不足一天后,政府就公布即时放宽安排,过程变化得极快。乐观而言,是政府总算肯回应部分民意,但其实亦侧面显示出,政府对于电动车的政策由此至终都不完整,才会有这种朝令夕改的情况。

Fact check:政府在《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2016年5月最后更新)中,白纸黑字写明三成是“目标”。(《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