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潮”婆婆做义工逾十载 重拾儿时兴趣 手工艺赠纾缓科病人

撰文: 陈芷昕
出版:更新:

又踏入圣诞佳节,情侣或夫妇是否已想好节目?单身一族又将如何度过这“街里爱人一对对”的日子?1943年出生的刘淑贞婆婆每天时间表不变,早上5时起床吃早餐、晨运、做家务,至中午12时才是每日重头戏,重拾她5岁时的兴趣─做手工艺。结合兴趣和手艺,把一个接一个的制成品送给东华三院黄大仙医院纾缓病房的病人。每一天过得尤有意义,何须为节日费煞思量。东华三院黄大仙医院纾缓病房护士朱仲琪坦言,病人的心理压力较大,医护人员人手不足下,难以长时间兼顾病人情绪,而义工一周经营两次的“茶档”令病人可进食病房膳食外的“美食”,为他们增添一丝安慰,在平淡生活当中增添期待。

刘婆婆原来一直以为“笑到喊”的表情符号上那两滴眼泪是手掌。(洪嘉徽摄)

这位婆婆在拍摄时特意前后脚站立,引得在场人士哄堂大笑,刘婆婆不但知道这个少女“显瘦拍摄法”,在她的作品中更有WhatsApp的“笑到喊”表情符号,这都是婆婆一手一脚在网上找样本做出来的串珠吊饰。刘婆婆十分“贴地”,紧贴潮流,摄影师叫刘婆婆拿着“笑到喊”符号,才发觉婆婆一直以为那两个“笑到喊”的泪水是两只手掌。

刘婆婆懂得拍照要前后脚,比少女要贪靓。(洪嘉徽摄)

重拾儿时手工艺乐趣 到医院做义工

“一个娇,两个妙,三个吃不消,四个断担挑”年轻人或未曾听闻,年届75岁的刘婆婆婚后先后诞下三子一女,跟记者分享这年代久远的俗语,坦言当时被人“唱到面都黄”。要照顾4名年纪相差无几的儿女,即使婆婆当年喜欢学习手工艺,亦一直未有时间继续发展兴趣。反而在她60岁退休后,经朋友介绍下到东华三院黄大仙医院做义工,把兴趣融入义工工作。只要提供参照样本,刘婆婆便可做得出一模一样的作品,串珠、针黹通通难不到她。虽然她有血压高,但行得走得,退休后工作比照顾儿女更忙碌,生活有序,每日5时起床晨运及做家务,中午12时后开始做手工艺或义工服务,一做就十几年。

刘婆婆直言在纾缓病房做义工​ 最初难受

回忆多年来在纾缓病房做义工,刘婆婆坦言:“最初难受架”。她曾经用一双巧手做出一个个相架,放入病人和亲人的合照作留念,对方无尽感激的眼神,一直让刘婆婆念念不忘,更一直坚持在病人最后一段路上给予一点点的快乐。她去年的义工时数更逾2300小时,为义工之冠。

注册护士朱仲琪已在黄大仙医院纾缓病房工作3年,她直言病房的食物味道较淡,病人或会口淡淡,而义工亦会在每周四及周五开办茶档,即席为病人们冲泡各式各样的饮料,更提供各种水果,小食,令沉闷的生活增添期待。以前纾缓科病房被视为病人善终之地,不少病人误解入院后再不能离开,朱仲琪表示:“其实有病人情况有好转可以出院”,医生亦会为病人提供平安信,附有24小时热线,由护士接听并提供协助;若病人离院后需要叫救护车,只要提供信件便可直接送回黄大仙医院纾缓科病房,以免在急症医院折腾,耽误病情。

已在纾缓病房工作三年的东华三院黄大仙医院注册护士朱仲琪表示,不少病人期待一周两次的“茶档”。(洪嘉徽摄)

“在纾缓科病房工作,面对生离死别一定较多,喺呢度姑娘同病人建立嘅关系亦会较多。”朱仲琪说,不少病人家属会回到医院做义工,作为护士,她认为若病人最终要离去,但愿他走得有尊严。

东华三院黄大仙医院义工服务统筹主任游凤屏指,义工探访工作后会有检讨,以及互相分享感受,过去曾有学生义工到纾缓病房中目睹有长者离世,家人嚎哭,令学生亦情绪激动起来,需要义工协助平复她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