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团揭去年工业废物日逾千吨 突增两成 疑涉“洋垃圾”废电线 

撰文: 张雅婷
出版:更新:

环保署即将公布2017年《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有环保团体取得统计处的数字,发现本港去年每日弃置的工业废物量为超过1,110公吨,较2016年大增两成。环团综合多方消息,怀疑当中大部分废物是来自欧洲进口的“洋垃圾”--旧电线及农膜。由于内地收紧废物进口限制,旧电线中较高价值的铜线会出口到内地,至于外层的PVC低价塑胶,只好沦为垃圾,弃于堆填区。环团又指,相关废物进口时会以其他名目,如PE 胶纸等名称报关,令环保署难以追查。有本地回收商会承认旧电线的铜线及外层PVC会由不同厂商负责处理,但常用的做法是会将外层塑胶交予回收商拉粒处理再出口到内地,有一定市场。环保署未有确认有关数据,但承认工商业废物弃置率的增长,与进口经济体对回收物料执行更严格进口管制政策有关。

绿惜地球指出,废旧电线是本港庞大的洋垃圾来源,当中外层PVC低价塑胶最终被弃于堆填区。(受访者提供)

三年仅截获不足1600公吨非法进口废物

截至今年11月30日,环保署联同海关于过往三年共截获1,558公吨非法进口废物,涉及的废物种类主要为废平面显示器、废印刷电路板及废电池等有害电子废物。但当中可有漏网之鱼?

环团绿惜地球环境倡议总监朱汉强取得统计处数字,发现本港2017年每日弃置1,110公吨工业废物,较2016年的925公吨增加两成。面对本港工业日渐萎缩的趋势,垃圾从可而来?朱汉强指,内地于去年收紧低端废物进口限制后,香港顿成中转站。他曾向多个回收商查询,终得悉废旧电线、农膜等都是数量庞大的“洋垃圾”来源,但实际数量不明。

废电线中的铜线属贵价金属,出口价高达每公吨港币4万元,但外层的PVC却属低价塑胶。(受访者提供)

铜线每吨值港币4万元

以废旧电线为例,朱汉强表示,美国是主要输出废电线的国家,当中的贵价金属铜线出口价高达每公吨港币4万元,有专处理铜线的回收商年收入更达亿元。由于于当地分拣铜线的成本高昂,一般会整条废电线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或中国内地。但随著各国陆续收紧进口门槛,废电线就运到香港以剥皮机或铜米机分开铜线及外层的PVC。由于PVC是新料,欠缺市场竞争力,所以大多弃掉,就成为本地工业废料。以圣诞灯饰电线为例,铜约占28%,意味每处理一个货柜18公吨的电线,便可能有高达13公吨的PVC垃圾。

另一“洋垃圾”是用来覆盖农田的农膜,虽然清洗后可制成PE塑胶粒料,但当中夹杂砂粒、动物粪便等残余垃圾,大多弃丢。朱汉强续指,农膜会以PE 胶纸或PE胶膜名义报关,以避开环保署追查。

回收商会:PVC拉粒后可出口

面对上述情况,香港再生资源总商会名誉顾问郭可儿承认处理铜线及PVC的工序是分开。一般而言,PVC会转交本地回收商拉粒制成半原材料,“只要有拉粒机就可以做到,是简单的机器,货场会有。”有关制品会出口到内地,郭可儿形容相关半制成品值钱、有市场。

不过,香港废塑料协会副主席黄颕灏指出,新料PVC价值低,加上进口内地需缴付关税,商人只会基于经济原则而做合理的事,意味废电线的PVC胶有可能成为滞港的“洋垃圾”。

环保署声称再造物料进口与出口量大致平衡​

环保署未有否认有关数字是否确实,但解释近年工商业废物弃置率的增长,部分是由于本港经济活动显著扩张所导致,部分则由于外围市场对某些类别的回收物料需求减弱,以及进口经济体对回收物料执行更严格进口管制政策。

环保署又指,近年作循环再造物料(主要是塑胶)的进口量与转口量大致平衡,即进口的可循环再造物料大部分已转口往其他地方,余下的本地再造业应有能力吸纳。环保署会联同海关抽查进口回收物料的货柜,以核实回收物料是否进口至本地设施作循环再造,或是再转口至外地。对于进口到本地设施循环再造的回收物料,环保署会跟进抽查相关的设施。